一名南洋公学校医的辛亥革命


今日适逢辛亥革命114周年,特刊载国务院办公厅原秘书俞梅荪先生专门转来其追忆大爷爷俞凤宾亲历辛亥革命南京之役的文章,以飨读者。


俞凤宾亲历辛亥革命南京之役

——白衣执甲救死扶伤

俞梅荪


俞凤宾(1884-1930,本名庆恩),在1912年7月12日经南社创始人朱少屏先生介绍入社,为第170号成员,是南社的第一位博士。他是我的祖父俞颂华之胞兄。

▲俞凤宾(右上)在俞家弄花园洋房前的全家福,俞凤宾之孙、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任院长俞顺章教授提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校医的俞凤宾,正在向学生讲授急救课程。27岁的俞凤宾立即组织救护队,成员均为学生和其胞弟时年18岁的俞颂华(复旦公学在校学生)亦积极投身其中。


11月28日,他们奔赴南京之役的攻城前线,为冲锋陷阵的革命军战士救死扶伤,直至12月2日南京城被攻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


苏州率先“和平光复”

辛亥革命前夕,苏州(江苏巡抚衙门所在地)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人心思变,军心浮动。上海革命党人黄炎培、史量才等多次前来苏州策划起义。武昌起义后,苏州的立宪派和绅商纷纷要求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自保免祸。11月3日,上海起义光复。11月4日,程德全看到大势所趋,决定抢先宣布独立。


11月5日晨,从上海来的几十位革命军和驻在苏州城外枫桥的新军起义。他们荷枪实弹,臂缠白布,进入城内书院巷巡抚衙门,推举程德全为江苏都督,宣布江苏独立,苏州起义光复。巡抚改称都督,抚署大门(即今苏州市三元坊书院巷卫生学校址)挂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牌子而“和平光复”了。


▲1911年11月8日《申报》刊载《苏城光复记》


南京的清军满人将军铁良等誓死效忠清廷,率两万重兵把守,残酷镇压起义者。历经新军第九镇(师)起义失利,驻南京的清军海军舰队起义,南方几省新军起义,组成江浙联军一万五千多人前来围攻南京城;夺取沿江炮台,决战孝陵卫,攻克天堡城等,最后光复南京,历时近一月。


历经战火的俞颂华走向一战后的欧洲战乱世界


俞凤宾在次年的《辛亥南京之役的经历》提到:“有老农和小孩的祖孙俩,远远地走在我们前面。忽然打来一发炮弹,落向他俩爆炸。我们冲向前去,孩子已死,老农却消失了,被活活地烧没了……两军互射炮弹,在我们头上飞过,天空像满是流星,炮弹击中在山谷爆炸,声响巨大,火光冲天。”


俞凤宾写到:“我命令同事走路时,每人都要间隔五至六米,我告诉那感到害怕的弟弟俞颂华,死没有想象的那样恐惧,炮弹没有什么可怕的……晚上我们睡在沪淞军统领黎天才将军的隔壁,在碉堡底下的地下坑道工事,每发炮弹打来都震得我们东倒西歪。门、窗、床、桌,每件东西,整夜都在晃动。”

▲1912年7月12日,俞凤宾填写的《南社入社书》:“俞庆恩(号凤宾)、江苏太仓人、家住上海西门陆永茂花园、介绍人朱少屏”。朱少屏(1882-1942)是南社创始人之一,1906年他创办建行公学,13岁的俞颂华就读该校


历经战火洗礼的俞颂华,后在复旦公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社会学专业。1920年10月,27岁的俞颂华受到梁启超的北京《晨报》和张东荪的上海《时事新报》两报社之派遣,作为特派记者,带着北京俄文专修馆即将毕业的21岁瞿秋白和李仲武为翻译,前往苏俄采访。


十月革命之后,沿途战火不断,走走停停,多遇险情,同伴多次打退堂鼓,俞颂华总是坚定不移地带着大家继续前行,努力观察世界,发回大量报道。


1921年5月,俞颂华离开莫斯科,只身前往柏林常驻四年,采访法国等欧洲国家,及时发回大量的报道,在两报连载,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我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记者。他勇于奔向“一战”后的战乱和动荡世界,探索中国的未来发展。



▲2021年7月,央视1台播出《山河岁月》纪念中共百年系列片第5集《去远方》,左起,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1920年10月赴苏俄采访


俞凤宾总结:“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报业传入我国,信息传播活跃,宣传政治教义,唤醒民众。”后来,俞颂华(1893-1947)曾任《申报》总主笔等,毕生从事新兴的报业30年,成果卓著。俞颂华与革命党人和南社成员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于右任、黄炎培、史量才(1912年执掌《申报》)、沈雁冰、邵力子、陈望道、俞寰澄、张君劢、张东荪、张志让、钱昌照、曹聚仁、竺可桢、金国宝、陈寅恪等长期交往,多有合作,后三者是同学。(80年代,俞梅荪在全国人大从事立法工作时,曾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先生多有交流;如今,与一些世交后代有交往。)


▲延安城楼(俞颂华摄,原载1937年5月《申报周刊》封面)

俞凤宾的英语讲稿在百年后重现并译成中文


1912年,俞凤宾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留学。同年11月13至16日,三十多位中美学者在克拉克大学探讨中国问题。


俞凤宾的发言《辛亥南京之役的经历》英文讲稿刊载在当年的美国期刊,被收编相关书籍之中。


▲本文共占三个整版,5000字。原载《档案与建设》期刊(江苏),2011年11月号“史海探迹”栏目,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文章。其中提到其胞弟俞颂华


▲俞凤宾文,其中提到俞颂华,出处同上



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董建中博士找到此文史料,翻译成中文5000字发表。


1960年代,在我少年时曾听奶奶说起,爷爷和大爷爷参加辛亥南京之役的壮举,但却从未见文字记载。读此文得知,他们在战火中的英勇无畏,深为感动。


南京之役结束,俞凤宾大爷爷随即前往美国留学,用英语向世界介绍。因当时的信息条件所限,作战的背景材料欠缺;100年后被译成中文,无法请俞凤宾审稿,应查阅相关史料,补充修订。


在南社成立115周年之日修订本文


2024年10月18日,我收到11月13日在苏州召开“南社成立115周年纪念大会暨南社辛亥与黄埔后裔大会”的邀请函,很荣幸。



为此,我找出本文,下功夫查阅史料,请教专家,耗时两个多月,增补为7000字和48图,加上前言和注释,达14000字,献给大会。


这又是在两位爷爷参加辛亥南京之役113周年之日,为大爷爷修订本文。回想奶奶曾说:时任编辑的爷爷经常为时任医生的大爷爷修改文章。我得以传承,不胜荣幸之至。


▲2024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115周年纪念大会在苏州举行。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成立,是革命文学团体,与孙中山的同盟会相呼应,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当年南社发展迅猛,遍布全国及东南亚等地,号称“文有南社,武有黄埔”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3

标签:历史   辛亥革命   南洋   校医   南京   苏州   江苏   爷爷   上海   炮弹   巡抚   日南   苏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