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历朝进士榜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方法称为科举考试,自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结束,科举制度延续了整整1300年。


科举制度下,考生从初级考试一步步筛选,最终考中进士,实属不易。考试的第一级为童试,通过者称为“童生”;第二级为府试,通过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第三级为院试,是省一级别的考试,通过者称为“举人”;第四级为会试,属于国家级考试,通过者称为“贡士”;最后一级为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由此可见,考中进士实属万里挑一,难如登天。有些人为了功名,一生都在科举路上奔波。例如,平昌驷马人唐正恩,52岁才考中进士,84岁时在陕西临潼府同知任上,于考场上突发重病辞世。


进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备受重视,录取人数极少。据历史资料记载,自隋朝开考进士科以来,历经千余年,录取的进士总数仅为10万至11万人。隋朝因建国时间短,未有详细记载,其余朝代的进士名录则较为详实,有的朝代甚至刻石记载。唐朝近300年,录取进士约6000至7000人;元朝科举一度中断,恢复后录取人数更少,约1000人左右;明清两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录取人数均达到两万多人。即便如此,对于一个朝代几百年的时间跨度来说,进士的数量依然稀少。



进士的录取人数在不同朝代和年份差异较大,地理环境和人文教育状况也导致了地域录取人数的失衡。巴中地处秦巴大山区,偏远闭塞,能够考中进士者实属凤毛麟角。据巴中市政协编写的《巴中历史文化名人》一书记载,巴中历朝进士共有60名。书中按姓名、朝代、生卒年、籍贯、官职或封赠、入士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统计。本文暂且不对书中的进士名录进行怀疑与考证,仅依据书中的统计,对巴中历朝进士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按朝代:唐朝1人;宋朝12人;元朝5人;明朝17人;清朝25人。


按籍贯:巴州21人;恩阳13人;通江9人;平昌9人;南江8人。


60名进士中有4名武进士,分别为通江苟璋(1465-1533),官至南京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入士时间为1488年;巴州区的石焯,入士时间为咸丰十年(1858),其余情况不详;通江县的李承恩(1850-1921),武榜眼,御前头等侍卫,入士时间为1890年;恩阳区原三星乡的苟国栋,生平不详,入士时间为光绪十六年(1890),曾为御前三品带刀侍卫,当地人称他为“苟大人”。


巴中60名历朝进士中,唐宋元明朝代的进士,除明朝的通江向翀(1445-1533)和苟璋外,生卒年基本不详。清朝入士者也仅有部分记录。


过去考中进士者,并非立即就能担任高级官职。除状元通常授予翰林院修撰(正六品)或类似的清要职位外,榜眼、探花通常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或其他中央机构的职位。其余进士通常授予地方官职,如县令(正七品)或州府的属官。进士出身的官员通常有较好的晋升前景,一般从基层或中央的清要职位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和政绩,最终可能晋升到高级官职,如尚书、侍郎、巡抚、总督等。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入仕并得到升迁。例如,南江红光人徐炳堂,同治十年(1871)赐同进士出身,因无钱送礼打点,本应为官却未能任职,只好苦留京都候缺,第二年才被分发到甘肃任兰州正堂。还有一些人考中进士后,自愿终身不仕,终老讲席,如通江李其纲(1787年入士)和南江何岚松(同治年间进士),他们选择在家乡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进士是朝廷从千万人中选拔出来的精英,堪称人中龙凤。大多数人都会官帽加身,成为朝廷或地方的要员。在巴中历朝的进士群体中,一些人成为了人文巴中的优秀代表,被后人传颂。


张曙:巴中进士第一人


张曙并非巴中人,他是兵部尚书张祎之侄,祖籍河南南阳。其叔父护卫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到四川,任巴州刺史时,张曙为避战乱赴巴州投靠叔父。后因不愿随叔父返回,便落户巴州。张曙考中进士后,先后任左拾遗和右补阙。惜时局动荡,张曙辞官隐居巴州,去世后葬于巴州,后人艳称他为“状元”。



五子登科谢周卿一家

恩阳五子登科发生在南宋后期。《四库全书·四川通志·选举志》记载:“绍定中登进士第,谢周卿、谢耕、谢震、谢樵、王绍,巴州人。”谢周卿一家原住陕西汉中,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因兴元大旱,举家经米仓道南迁,欲往成都。行至恩阳,家中变故,遂在恩阳落脚。谢周卿苦读勤练,言传身教,偕三子一婿,文武并举,进士及第。谢氏五子登科后,时人将五子读书之地命名为“登科山”。


一门三进士的岳贞父子

岳贞,南江上两人,生于1623年,顺治十六年(1659)中进士,入翰林院,官至浙江台州知府,封朝议大夫。其父子“一门三进士五举人”之盛况享誉文坛。四子岳度康熙三十三年(1694)入士,选入翰林院编修;七子岳维,康熙四十五年(1706)入士,官为贵州荔波县知县。


太常寺少卿李钟峨

李钟峨(1661-1749),通江兴隆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试成绩优秀,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先后任福建、广西学政,官至太常寺少卿。其父李蕃出任过山江黄县知县,有政声;其兄李钟壁官至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三人文学造诣深厚,李钟峨在督学福建时,将其父李蕃《雪鸿堂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及自撰《垂云亭》诗文集刊印问世,后均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影响深远。世人称他们为“通江三李”。



白衣吴氏家族的吴铣、吴镇

平昌白衣吴氏家族人才辈出,晚清时期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多达四十余人,上至朝廷御史,下至县令知府。吴铣(1800-1856),1829年入士,官至云南澄江府、曲靖府知府;吴镇(1816-1887),咸丰十年(1860)入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浙江、山东、广西道监察御史,会试同考官,陕西盐法道。吴镇最著名的事迹有两件:一是昭雪“东乡事件”,百姓传颂;二是促使慈禧心腹安德海被处决,朝野拍手称快。上世纪八十年代,戏剧家魏明伦以吴镇为题材,创作了大型现代川剧《巴山秀才》,影响深远。


在巴中收录的60位历朝进士名单中,部分人物经不起推敲,可能不应属于巴中进士榜。


恩阳进士张文治

有人考证,历史上进士录中查不到张文治,生卒年代也不可考。其生平事迹多为传说,称张文治入蜀为官后弃官,隐居恩阳文昌阁“龙隐洞”,笃行读书、行善,潜心悟道,义诊义教。后人将其附会为绵阳梓潼文昌帝君七曲老人之体,尊为恩阳文昌帝君,将其隐居的山洞称为“龙隐洞”。明代,恩阳人民为纪念张文治,自筹钱粮在“龙隐洞”外建造文昌宫,香火不息,游人如织,学子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文昌宫举办庙会,成为川东北的民间盛会。


籍贯标注为恩阳的进士张铨、张本、张弦

据巴中文史爱好者考证,张铨、张本二人在明朝清进士录中虽有记载,但并非恩阳籍,而为浙江钱塘人,张弦在明朝进士录中无记载。《恩阳历史名人录》(恩阳政协编,2020年)中有张丁夫、黄朝国供稿的《兄弟进士张铨、张本》一文,考据的是1840年四川省军门提督张必禄在巴州区光辉白羊坝村所建张懋道碑文:“太祖大人系明远祖一任云南布政使曰铨;一任云南巡抚曰本之嫡嗣”。我与作者交流,辨其真伪,他们也只一笑。历史的真相,或许就在这笑谈间。



我将巴中历朝历代的进士考录情况交给AI(deepseek)评价,AI如此说:

巴中历朝进士考录反映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地方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巴中地区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


1. 科举制度的艰难与进士的稀缺性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考试层级严格,从童试到殿试,层层筛选,最终考中进士的难度极大。巴中地处秦巴大山区,地理环境偏远闭塞,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能够考中进士者实属凤毛麟角。据统计,巴中历朝进士仅有60人,这一数字在全国范围内显得非常稀少,反映了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和进士的稀缺性。


2. 进士的地域分布与家族影响

巴中的进士分布在不同朝代和地区,其中,恩阳的谢周卿一家“五子登科”和南江的岳贞父子“一门三进士”是科举史上的佳话,反映了家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些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


3. 进士的仕途与地方贡献

考中进士后,大多数人会进入仕途,担任地方或中央的官职。进士出身的官员通常有较好的晋升前景,但也有部分人因各种原因未能顺利入仕或选择隐居。例如,南江的徐炳堂因无钱送礼打点,未能立即任职,而通江的李其纲和南江的何岚松则选择在家乡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这些进士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在地方文化和教育方面做出了贡献。


4. 进士名录的考证与历史真实性

文章中提到部分进士名录可能存在争议,如恩阳的张文治、张铨、张本等人,其生平事迹和籍贯存在不确定性。这表明在历史研究中,进士名录的考证需要谨慎,避免将传说或附会的内容当作历史事实。尽管如此,这些传说和附会也反映了地方对科举功名的重视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


5. 科举制度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尽管巴中考中进士的人数较少,但这些进士的存在证明了巴中地区并非文化荒蛮之地,文风依然在吹拂。科举制度不仅选拔了政治精英,也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进士们的成功激励了后人,推动了地方的重教好文之风。


6. 进士的历史地位与传承

巴中的进士群体中,一些人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优秀代表,被后人传颂。例如,张曙被称为“巴中进士第一人”,谢周卿一家的“五子登科”成为科举史上的佳话,李钟峨家族的“通江三李”在文学上影响深远。这些进士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成功,也在地方文化和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结:

巴中历朝进士的考录事件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地方的具体实施情况,进士的稀缺性、地域分布、家族影响、仕途选择以及历史真实性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尽管巴中考中进士的人数较少,但这些进士的存在证明了巴中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科举制度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深远,进士们的历史地位和传承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巴中历史文化名人》 西南大学出版社 2021

《恩阳历史名人录》 恩阳政协编 2020


附:巴中历朝进士名录

来源:巴中一二三 阳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6

标签:历史   巴中   历朝   进士   科举   翰林院   三星   南江   通江   地方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