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这段历史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说起。
那时候,国家为了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搞起了大规模的青年支援行动。浙江省作为发达省份之一,接到了任务,要组织大批年轻人去宁夏帮忙建设。
资料显示,从1959年到1960年,浙江实际送出了八万多青年,加上随迁家属,总共接近十万人。
这些人主要来自金华、嘉兴、温州、宁波等地,很多人是农民、工人,还有些是干部和学生。他们不是一下子全去,而是分批次走的,先试水后扩大。
具体人数上,1959年动员了五万人左右,1960年又加了三万多,总青年八万零三百七十五人,随迁家属一万七千四百一十人,加起来九万七千七百八十五人。其中党员四千七百一十五人,团员一万三千八百七十四人,未婚青壮年两万七千九百三十六人,还有全家迁的七千八百八十四户两万零四百二十六人。
各行各业人员九千五百三十二人,随迁干部八千零七十八人。这数据来自浙江省志,挺靠谱的,不是随便编的。
安置这事,国家有明确政策,叫“大分散小集中”。意思是不能全挤一个地方,得散开点,但每个点又有点规模,便于管理。宁夏那边接收后,把这些人分到十一个市县:银川、石嘴山、惠农、平罗、贺兰、永宁、吴忠、青铜峡、灵武、中宁、中卫。这些地方大多在宁夏北部川区,那里土地平坦点,适合开荒种地。为什么选这些地方?因为宁夏当时缺人手,农业工业都得发展,浙江人带去的技术和劳动力正好补上。
分类型安置的话,大头是农村,五万多人去了当地村社生产队。比方说银川郊区、贺兰县、永宁县这些,很多人直接插队到公社大队,干农活为主。
另一部分三万五千多人进了国营农林牧场,当工人,负责开垦荒地、种树放牧。像平吉堡农场、银川前进农场这些,都是典型安置点。最后一万一千多人按专业对口,去了国家机关、工矿企业、交通商业、水电文教卫生部门。比方说石嘴山煤矿、惠农工业区、吴忠水利单位,这些地方需要技术工,就从浙江调过去的。
拿银川来说,那是首府,接收最多。首批浙江青年到那后,大部分分到周边县农村,帮着修水利、种水稻。
石嘴山和惠农那边,重工业多,浙江人去煤矿和工厂的多。平罗、贺兰这些县,农牧结合,很多人去了牧场。永宁、吴忠、青铜峡、灵武、中宁、中卫,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农村和农场占大半。资料里提,农村安置五万余,农场三万五千余,企业一万一千余,这比例挺实际的,避免了集中带来的压力。
为什么这样分?因为宁夏地广人稀,资源分布不均。北部川区有黄河水,适合灌溉,浙江人从江南来,对水稻育秧熟门熟路,能帮着提高产量。中部和西部点,矿产林牧多,需要劳动力开发。政府事前调研过,各市县准备安置点,建临时住房啥的。浙江那边也分期分批,先1959年两批,第一批四月底从金华出发,四千零九十五人;第二批七月初,六千五百七十三人。1960年三月又一批,五千四百六十人。这样一步步来,减少乱子。
这迁移不是小事,背后有深意。
那年代,国家想平衡东西部发展,沿海帮内地。浙江经济好,人多地少,宁夏反过来,地多缺人。迁过去后,这些人带去先进技术,像江南灌溉法、育秧技巧,帮宁夏农业上台阶。
工业上也一样,浙江工匠去煤矿企业,教操作机器,提高效率。文化教育卫生方面,浙江老师医生去,办学校医院,改善当地民生。这不光是人口移动,更是资源共享。
当然,实际操作中,有挑战。宁夏气候干旱,风沙大,浙江人从湿润地方来,得适应。但他们干劲足,很快就上手。比方说在前进农场,推广水稻,产量翻倍。留守的那些,后来还参与民族融合,和回族群众一起劳作,交换经验。
数据显示,到1960年底,大多数任务完成,暂停迁移,只剩一千人左右留宁夏。那些返乡的,户粮关系转本地,留下的建家立业。
再深挖点,这事对宁夏影响大。现在宁夏人口结构里,有不少浙江后裔。银川等地,浙江口音的村子还存在。经济发展上,早年那些农场成了粮食基地,工业区成了支柱。历史看,这迁移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多民族共荣格局。不是说完美,但事实摆着,浙江人贡献不小。
话说回来,你看这安置分布,银川为核心,辐射周边十个县市。农村多,农场次之,企业少,这逻辑清楚。为什么不全去城市?因为当时宁夏城市小,农村开发急需人手。企业安置对口,得有技能匹配。整体上,这规划挺务实的,避免浪费。
后续发展呢?留守者中,很多成了骨干。比方说在吴忠、青铜峡,他们修渠引水,扩大耕地。中卫林场,种树防沙,改善生态。灵武牧场,放羊剪毛,发展畜牧。到七八十年代,这些人退休,但后代继续。宁夏现在GDP里,农业工业都有他们的影子。人口统计,浙江迁入后裔占宁夏汉族一部分,促进文化混融,像饮食习惯,浙江菜影响当地。
这事有内涵,体现国家统筹。不是简单搬人,而是战略布局。接地气说,当时很多人是响应号召去的,带去勤劳精神。安置点选得准,北部川区水土好,帮着开发黄河滩涂。比方说惠农、平罗,这些地方矿产农田兼有,浙江人多面手。
总的,这近十万人,主要安置在宁夏北部十一市县,类型分农村、农场、企业。
数据实打实,从档案来。不虚构,就事论事。这历史告诉人,迁移虽苦,但换来发展。宁夏从穷乡僻壤变塞上江南,有这些人的功劳。
再细说安置细节。银川接收首批,全部分到各县农村。石嘴山工业安置多,惠农煤矿具体。平罗农场,贺兰水利,永宁公社,吴忠农业,青铜峡渠系,灵武牧场,中宁林地,中卫荒滩。各点任务不同,但目标一致:开发资源。
为什么惠农、石嘴山多工业?因为那里煤铁富,浙江技工去正好。农村安置为什么五万多?宁夏土地广,缺劳力,浙江农民去开荒。农场三万五,为什么?国营单位管理严,适合集体劳动。企业一万一,对口专业,避免闲置。
这逻辑链条清楚,先动员后安置,分批分类型。历史价值在哪?促进均衡发展,民族团结。接地气点,许多人后来回忆,适应过程虽难,但收获多。宁夏人口从那开始多元化,经济基础打牢。
再说点数据支撑。1959年一万零六百六十八人安置银川各县。1960年五万四千六百六十人分五十二单位,如平吉堡农场。整体看,分散避免负担重,集中便管理。
这事对当代启示啥?
人口流动是常态,国家引导下,能转劣势为优势。浙江宁夏如今合作多,回溯这段历史,就懂根源。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