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印象

未到过苏州时,苏州在我想象中是一个疗伤的地方。来到苏州,苏州是一个很治愈的地方。

疗伤印象,是源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大桥下面》,龚雪演的女一号,下乡当知青时受过情伤,知青大回城后,她与张铁林演的男一号相遇,不知不觉地相爱了,但这却触动了她心底未愈的创伤,当张铁林向她表达爱意的一刻,她回避了,她默默地躲回苏州乡下外婆家……这是一个忧伤又美丽的故事。

今天,当我踏入苏州这个城市,哦,这是一个很治愈的地方。我坐在路边那张长长的街椅上,享受着苏州无尘的春风,数着眼前无声而过的汽车,久久地不曾起来,不舍得迈开脚步。

房舍不高,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没有高耸云端的压抑。

春风翦翦,剪出细细的绿柳枝条,团团白樱在春光中羞涩着笑意盈盈。樱花树下立着个呵气成霜的苏州姑娘。

路灯是着了青花色的陶瓷蓝,既是陶瓷也似缕空的苏作宫灯,别具苏州韵致。

路边的公交车站亭,似《红楼梦》里的廊亭,斗拱的亭顶,缕空的万字廊格,撑着苏作的宫庭廊柱,一式酸枝木色……还需去《拙政园》、《留园》吗?苏州街头极尽苏州园林之美。

透过两根廊柱看过去,廊柱间夹着远远的粉墙黛瓦,高低错落中伫立着一丛淡绿,苏州街头随手就是一幅山水画。我想起了,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玲珑素雅之美,既展现在高大尚的博物馆里,也隐藏在苏州街头的细节中。

平江路的街心,立着太湖石的造景,怪石旁横逸斜出着怒放的红桃,这分明就是《红楼梦》里的插图。我轻轻走过去,靠着石边,老公递给我一张报纸,他叫我低头读报,说这是《黛玉读曲》;我在梅花树边左探头,右探脑,老公“咔嚓”一按快门说,这是《宝钗扑蝶》;还可以来个《湘云醉眠》,但大街大巷不可为之……

我来自珠江三角洲,我家乡也曾是小桥流水,但这一切在乡村工业化的进程中,早已被荡平。即使是在广州被撬起封盖,生硬复原的荔枝湾涌也只是巴掌大块的流水人家。苏州河流过千百年,至今依然蜿蜒着、曲折着、涓涓又缓缓着……

我在山塘街这间民宿枕河而居。入夜的山塘街没了白天游人的喧哗,只有乌蓬船徐徐而过激起的水声,及静静的摇橹声。我挨着临水的纱窗,看着远处人家灯火的明明灭灭,看着乌蓬船驶过时光波的闪闪烁烁……远离了姐妹之间的计计较较,屏蔽了无聊的姨妈姑姐八姨婆,心似苏州河水,缓缓着、涓涓着……我想着,明天一早起来,问问店家,苏州的房价,我想在苏州置一处房子,我想在苏州长居住下。

清晨的苏州河笼罩着薄薄的春霭,似罩了一层朦胧的轻纱。乌蓬船破雾而来,穿过桥洞拐弯远去了,另一艘徐徐地又来……盈盈波光里倒映着苏州女子在小桥上走过的影子。

灰墙黛瓦的房子,层叠在苏州河畔,远远地间着一丛粉绿,一丛桃红。跟随着小桥上那女子的脚步,我跨过小桥,走进这挂着红灯笼的店家。清晨一碗皱纱馄饨,爽滑得由喉咙到心头,从未领略过的薄、滑。薄如今晨的春霭、轻纱;滑如苏州女子的细腻的肌肤……苏州的一墙一瓦,一汤一水,处处都体现着姑苏人家素雅的韵致,荡漾着姑苏人家清伶的气息。

离开店家,我走进山塘街深深的小巷里,我背诵着戴望舒的《雨巷》,巷中走过的都是丁香一样的姑娘。

低低柔柔的评弹婉啭着在古巷里飘来,呢呢喃喃,俣侬细语,没有丁香一样忧愁,只有丁香一样的芬芳,似苏州三月的春风悠悠。我挨着这堵粉墙良久,细细品味着这柴门小院里传出的苏州评弹,我脑里闪过袁雪芬演的《梁祝》,闪过王文娟《黛玉葬花》的婀娜……

黄昏的夕阳为苏州河洒下了一道淡淡的桔黄,在别处残阳如血的浓烈色彩,在苏州却浓不起来,只淡淡的一道桔黄。桔黄色下的苏州河素雅依然,河边金柳依依;岸边粉白的樱花,粉红的梅花,春风乍起,花雨纷纷;似幽幽的评弹,呢呢哝哝在游人肩头;似戴望舒的丁香姑娘,带着满腔温柔,堕入苏州河上随春水无声地远去……

我闲闲地坐在山塘街民宿的楼顶,俯瞰着楼下街巷的景致,看着乌蓬船变成游人的彩船,看着旅游团的旗帜以苏州河水一样荡漾,看着游人涌动在流水的小桥上……远远地观望着,别有一番趣味。

苏州清静而不清冷,素雅又带有人间烟火味。

轻轻呷一口今年的龙井头茶,满口茶香,口中念出一句“不辞长作苏州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旅游   苏州   印象   山塘   素雅   评弹   游人   姑苏   丁香   春风   店家   红楼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