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5期)刊发了《孔头沟珊瑚化石器与西周权杖头》一文。文中介绍,近年来发掘的陕西岐山孔头沟遗址西周墓葬中,出土了1件权杖头,材质是极其罕见的珊瑚化石质。这一新发现,为研究中国珊瑚化石器、西周王畿地区的资源流通、西周礼制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周原地区出土过铜权杖头
权杖(头)具有兵器、礼器等含义,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中原地区发现的权杖头,备受研究者关注。
20世纪70年代,周原地区出土的几件西周铜权杖头,就引起了学界对其功用、定名、形制演变、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近年来发掘的陕西岐山孔头沟遗址西周墓葬中,又出土了1件权杖头,材质是极其罕见的珊瑚化石质。
孔头沟遗址是周原地区一处大型商周时期聚落,属畿内高级贵族的采邑。遗址中的宋家墓地贵族墓M16出土了一件珊瑚化石器,该器呈略扁的圆球状,中部有较大的圆形穿孔,高3.4、横径4.4、孔径1.3~1.5厘米,可能是一件权杖头。该权杖头为红褐色沉积岩,通体遍布白色斑条。经鉴定,为卫根珊瑚或梁山珊瑚,存在于二叠纪,距今约2.9亿~2.5亿年。墓葬年代约为西周中期偏早,从随葬兵器判断墓主可能为男性。
孔头沟的发现并非个例,从目前发表的资料看,珊瑚化石权杖头以往还发现有3件,年代均为两周时期,形制、大小与孔头沟相若。
其珊瑚化石原料可能来自汉中
孔头沟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蒲村镇与故郡镇交界处,西距岐山县城约8.5公里,东距周原遗址约11公里。
从地质变化角度看,孔头沟遗址所处的关中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均为陆相沉积,绝不会分布任何种属的珊瑚化石。孔头沟权杖头使用的珊瑚化石原料,必然来自关中以外的地区。
卫根珊瑚和梁山珊瑚是我国二叠纪地层中常见的珊瑚化石,在我国多地有分布,汉中一带是孔头沟珊瑚化石最为便利的来源地。虽不能据此确定孔头沟权杖头的原料来自汉中一带,但有两个考古现象值得注意:
一是随葬珊瑚化石权杖头的两座西周墓葬,都与关中大族井氏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
二是井氏与来自于汉中地区的氏族群关系密切,作为汉中地区的土著族群,可直接掌控珊瑚化石资源。
若综合珊瑚化石的自然信息与文化现象来看,孔头沟权杖头的原料,很可能来自汉中地区。在这一资源向王畿关中的流通过程中,畿内大族井氏有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夏商周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权杖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公号文章介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权杖(头)均出土于近东地区,包括安纳托利亚、两河流域、黎凡特南部地区,年代在距今万年以前。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权杖(头)由近东向周边地区扩散,并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传播至中亚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权杖(头)传播至中国的西北地区。公元前二千纪中叶传入中原。河南洛阳偃师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出土象牙权杖,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权杖(头)见于中原王朝地区的高等级贵族墓葬之中。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黄金权杖是用金箔包卷在木杖上,年代为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它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
四川大学教授霍巍认为,权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权力的表达和象征物,在考古发现中多以各种质地的杖头呈现。其中较确凿与神权、王权有关的“权杖”,应属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黄金杖体。“由于这件金器出土于具有浓厚祭祀色彩的器物坑中,将其认定为与三星堆神权、王权有关,代表权力、威仪和等级的‘权杖’或者‘神杖’‘王杖’应当是可以成立的。”
中原地区随葬权杖(头)的墓主等级较高,表明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高层已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权杖,将这一外来器物与中国传统的斧钺、青铜礼器一起作为王权与身份等级的象征。
一方面,西周王朝对权杖头这一外来文化特质采取了包容接纳的态度,在王畿关中尤其如此;另一方面,陕甘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着使用珊瑚化石器的传统,这为西周王朝吸纳改造权杖头提供了新的形式。
但西周王朝在接纳权杖头的过程中,并未形成较严格、通行的礼制表征系统。并非高等级墓葬普遍随葬权杖头,权杖的使用与等级并不严格对应;另外权杖头材质多样,包括铜、石、玉、珊瑚化石等,但不同材质权杖头的使用者在墓葬等级上无明显差异。所以,作为外来文化特质的权杖头,并未完全融入西周礼制。
至东周时期,周文化分布区发现的权杖头明显减少。战国以后,权杖在中国衰落,不再作为权力象征物使用。
>>多知道些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黄金权杖
是国内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说起权杖,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展陈的黄金权杖。这件黄金权杖,说明牌上名为“商金杖”,1986年7月出土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据博物馆官网介绍,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在陕西刘家洼遗址还出土过重187.6克的金质权杖头。
刘家洼遗址位于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的鲁家河东岸塬边,面积约3平方公里,时代属于春秋早期。该考古项目揭开了一个东周古国“芮国”的神秘面纱。
这件权杖头也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金质权杖头。权杖头上饰有蟠螭纹,尾部是锈迹斑驳的铜鐏,木质杖身已炭化消失,仅在尾部的铜鐏保留了几厘米的木芯。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古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已经孕育、产生出一套以礼玉、青铜礼器等代表和象征权力与等级制度,反映社会阶级分化的“礼制”。这套礼制在中原地区定型之后,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并为其他希望“入主中原”的各周边族群所遵从。
西周制定了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便是“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西周中晚期形成了列鼎制度,即用形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按奇数分组,毎组代表贵族的不同身份。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