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无视美方“核威胁”!特朗普最担心的局面出现,中俄印已做选择

文|避寒

编辑|避寒

2025年7月14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特朗普对着北约秘书长吕特说出了那句话:"我们对俄罗斯非常非常不满,如果在50天内不能达成协议,我们将对俄罗斯征收100%的关税。"

这不是威胁,这是摊牌,一场关于世界秩序重构的博弈,正在眼前上演。

特朗普变了,竞选时的豪言壮语还在耳边回响:"我能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就职6个月,4次协议谈判,普京没有丝毫松口的迹象。

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特朗普的语气透着疲惫和愤怒:"我觉得我们大概达成了四次协议,但事情就是这么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这是一个商人总统的挫败感,在商场上,金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规则完全不同。

7月14日的会面,吕特坐在特朗普对面,这个荷兰前首相现在是北约秘书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谈话的分量。特朗普的话音刚落,吕特立即表态支持。

"100%关税",这个背后意味着什么?

几乎为零的双边贸易额。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俄贸易从战前的360亿美元萎缩到不足36亿美元。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真正的杀招是"次级制裁"。

特朗普要打击的不是俄罗斯,而是那些还在和俄罗斯做生意的国家。中国、印度、德国这些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俄罗斯石油的买家。

华盛顿的算盘很清楚,既然直接制裁俄罗斯效果有限,那就切断俄罗斯的资金来源。

特朗普的对俄政策出现了180度大转弯,从冻结对乌援助到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最先进武器,从寻求与普京对话到设定50天最后期限。

这个转变的背后,是美国精英阶层对俄罗斯战略意图的重新认知。普京不是在打一场短期战争,他在重塑全球格局。

莫斯科的反应出人意料。

特朗普宣布制裁威胁的第二天,莫斯科股市逆势上涨2.7%,这是俄罗斯对美国威胁的公开蔑视。

梅德韦杰夫的回应更加直接。这位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特朗普在和俄罗斯玩最后通牒的游戏,每一个新的最后通牒都是一种威胁,是迈向战争的一步。不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而是在俄罗斯和他自己的国家之间。"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清楚,俄罗斯不怕美国的威胁,反而认为美国正在把自己推向危险的边缘。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基准乌拉尔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59.20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9.12美元下降了近10美元。制裁确实在发挥作用,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出现了滞胀迹象。

这种经济压力没有让普京妥协,反而促使俄罗斯在军事上更加激进。

5月初,俄军发起新一轮夏季攻势,为了深入顿涅茨克州东部,在苏梅州东北部开辟缓冲区。

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显示,俄罗斯的攻击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与俄罗斯库尔斯克接壤的乌克兰苏梅州、波克罗夫斯克和科斯特扬季尼夫卡两座东部城市,以及波克罗夫斯克以西的第三条战线。

普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谈判无法取得突破,那就通过军事行动创造新的谈判条件。

特朗普设定的50天期限恰好与俄军夏季攻势的时间节点重合。

据美媒Axios的泄密信息,普京在与特朗普的电话交谈中声称,60天内就能实现必要目标,特朗普恰好设定了50天的期限。

这是一场时间赛跑,普京要在特朗普的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在战场上取得足够的优势。

北京的回应很快到来。

2025年3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同时出手。15家美国实体被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10家美国企业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这是中国的反击,也是对美国"长臂管辖"的明确拒绝。

中国外交部的表态更加直接,中俄能源合作基于市场原则,不受第三方干扰。

2025年7月,中国发布《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进展报告》,呼吁构建"无附加条件"的能源合作体系,60多个国家联署支持。

国际社会对美式制裁的不满正在累积。

印度的反应更加微妙。

作为美国的重要伙伴,印度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美国市场,印度对美出口占总额的18%;另一边是俄罗斯的廉价石油,约30%的原油进口来自俄罗斯。

2025年3月,印度原油进口量突破500万桶/日,创下15年来最高纪录。面对美国的威胁,印度炼油商开始寻求供应多元化,从中东、北海和地中海等地区寻找替代供应商。

印度的策略很清楚,既不完全屈服于美国压力,也不完全依赖俄罗斯供应。这是一个大国的理性选择。

吕特的威胁更像是一场闹剧。

这位荷兰前首相、现任北约秘书长居然对中国、印度和巴西发出警告:"如果你现在住在北京、德里,或者你是巴西总统,你可能会好好关注这件事,因为这可能会对你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

时评人的分析一针见血。吕特显然没有学到特朗普"假装霸权主义者"的投机真谛。特朗普知道如何与大国强国谋求妥协,吕特却警告巴西、中国和印度这样具有独立循环体系的大型经济体。

这显示了西方政客在享受"西方天然正确论"百年红利后,已经失去了与真实世界正确对话的能力。

中俄印的选择不是感情用事,而是基于实际利益的理性计算。

中俄95%的能源贸易已采用人民币结算,2025年上半年结算规模达320亿美元。中国还与阿联酋、沙特启动人民币结算试点,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这不是去美元化,这是风险分散。

沙特、阿联酋等传统美国盟友开始"多头下注"。表面上谴责冲突升级,私下里加强与中国、俄罗斯在能源、军备与网络安全上的合作。

这种战略转向反映了什么?对美国"不可预测性"的理性反应,特朗普的反复无常让盟友们开始为自己留后路。

金砖国家新支付体系(NPS)的进展更能说明问题。2025年已有15国加入,这预示着"去依附化"的全球经贸秩序正在形成。

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正在受到挑战,不是因为军事力量的衰落,而是因为经济胁迫手段的滥用引发了集体反弹。

欧洲盟友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德国总理默茨的发言人科尔内柳斯公开表示,普京与特朗普的通话与随后对乌克兰的大规模空袭之间存在联系。这种表态背后是对美国对俄政策的质疑。

特朗普经常设定不执行的最后期限,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标签。如果50天期限到期,他是否真的会采取行动?

答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博弈已经改变了全球政治的游戏规则。单极霸权正在向多极均衡转变,威胁和制裁正在失去效力,合作和共赢成为更多国家的选择。

当旧秩序无法适应新现实时,新秩序就会应运而生。

50天的期限只是一个节点,真正的变化已经开始,且不可逆转。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北约秘书长宣称: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若继续与俄罗斯做生意,可能会受到"二级制裁"》(2025年7月16日)

澎湃新闻:《观察|特朗普为何对俄罗斯下50天最后通牒?》(2025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财经   核威胁   美方   局面   担心   俄罗斯   美国   印度   北约   中国   乌克兰   美元   期限   巴西   关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