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属于奋斗者”?“每天只睡四小时,效率翻倍”?这或许不是励志故事,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充足的睡眠。经典观点认为,每晚睡足7-9小时,才能保证次日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情绪稳定。然而,人群中确实存在一群“自然短睡者”,他们每天仅睡3-6小时就自然醒来,且精力旺盛。科学发现,他们的秘密藏在基因里。
一、 “少睡高效”对绝大多数人是一种生理假象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成功人士少睡论”,对普通人而言可能是一种误导。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熬夜后突然感到精神振奋、思路清晰,这是一种“反常清醒”状态,本质是身体在紧急情况下启动的应激反应:
压力激素激增:睡眠不足会激活应激系统,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多,带来短暂的警觉和亢奋。
多巴胺系统失调:睡眠剥夺会扰乱大脑多巴胺调控,产生类似轻躁狂的状态,让人自信膨胀、精力充沛。
但这种状态是短暂的,若长期将身体置于这种“战备状态”,会带来严重健康风险。
二、 睡眠不足正从分子层面悄然危害健康
偶尔熬夜后,我们可能只感受到表面的疲惫,但睡眠不足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大脑功能受损:长期睡眠不足会降低警觉性和反应速度,削弱注意力,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为睡眠是大脑清除毒素的关键时段)。
心血管风险增加: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会增加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风险,使心梗风险上升20%,房颤风险增加30%~40%。
免疫功能下降:睡眠不足会持续激活炎症反应,削弱免疫防御能力,使人体更易感染普通感冒、流感,甚至增加肿瘤风险。
代谢紊乱风险升高:睡眠不足会扰乱食欲调节机制,显著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5年内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3倍。
三、 “自然短睡者”的基因秘密
那些天生少睡却精力充沛的人,通常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例如:
DEC2基因突变:约1%的人群携带此突变,使其能在睡眠4~6小时后完全恢复精力。
SIK3基因突变:该突变会影响大脑中一种酶的活性,进而改变睡眠需求。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干扰了人体生物钟的核心控制器——视交叉上核(SCN)的功能,从而改变了睡眠-觉醒周期。
四、 基因表达与环境的影响
睡眠不仅受基因的影响,还受环境因素如压力、饮食、运动等,都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来间接改变睡眠质量。例如,长期高压环境即使没有基因突变,也可能“开启”睡眠问题。
五、 未来展望:从基因层面定制睡眠解决方案
随着科学进展,未来睡眠医学可能有以下方向:
针对失眠患者,开发调节特定基因表达的药物,减少传统药物的副作用。
针对嗜睡症患者,探索基因修复疗法,帮助其摆脱白天困倦。
为普通人提供基因检测,量身定制睡眠方案,提升休息效率。
六、 当下建议:科学护眠,尊重规律
在“定制睡眠”成为现实之前,我们仍需依靠现有的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创造黑暗、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避免睡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睡眠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对身心健康的必要投资。尊重身体的睡眠需求,才是持续高效奋斗的真正基础。
文字综合:光明日报 央视网 中国网 科普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牛志辉 卢相钰(实习生)
责编:刘新莉
复审:刘文彪 魏亦军
监制:刘军
终审:边宇锋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