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庙的明伦堂前,一块赭色巨石静静矗立,“廉石”二字历经风雨,仍铁画银钩、遒劲有力,如今它已成为清廉品格的文化象征。苏州这座浸润着千年水乡灵气的古城,不仅孕育了崇文重教的人文传统,更滋生出一脉相承的廉政基因,影响至今。
从东汉陆绩“载石归乡”的千古佳话,到宋代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标杆,从明代海瑞铁面治贪的雷霆手段,到清代林则徐禁绝鸦片的家国担当……这些苏州的清官群体,既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贤达,也有受江南廉韵熏陶的外来能吏,他们传承着清廉的品格,共同为古代廉洁文化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 | 廉政瞭望全媒体记者 曾子芮

陆绩留下的“廉石”,如今仍屹立于苏州文庙明伦堂前。(苏州碑刻博物馆供图)
苏州廉韵的本土根脉
“东汉时期的陆绩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的父亲陆康曾担任庐江太守。出身于江东士族的陆绩以孝亲、廉洁而闻名其时。这块‘廉石’见证了陆绩‘载石归乡’的千古佳话。”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文庙管理所)相关负责人站在“廉石”前,向记者娓娓道来,“陆绩任郁林(今广西贵港市)太守多年,两袖清风,卸任东归时行李少得可怜,除了几箱衣物和书籍之外,别无他物。由于船轻得无法抵御风浪,于是陆绩搬取岸边巨石压舱,并作为在郁林任职的纪念留在了苏州。”明弘治九年(1496年),监察御史樊祉到苏州巡视,听闻陆绩其人其事,深受感动。为警示百官,他在这块石头上特意题刻“廉石”二字。
陆绩任郁林太守时,曾带领民众筑城挖井,减免赋税,在岭南边远穷困之地改善民生,郁林百姓出于对陆绩的感念,把陆绩开凿的井称为“陆公井”。五代时,当地南汉判史刘博古推崇陆绩小时候“怀橘孝母”之道,遂在井边栽橘,称之为“橘井”。从小小年纪怀橘孝母的稚子初心,到载石归乡、两袖清风的清廉,陆绩为苏州本土的廉洁文化埋下了种子。
北宋时期,范仲淹在苏州修建文庙、创办府学,推动苏州的清廉文化从官员的个人操守向士大夫的精神标杆升华。明代,科举考试能够改变读书人的命运,一些主考官就成为了考生行贿的目标。成化二十年(1484年),吴县人王鏊被朝廷任命为会试考官,有名考生向王鏊献上金银,并说当政宰相刘吉已经收了厚礼答应帮助。王鏊大怒,称“当国者可,吾固不可”,轰走了送礼的考生。王鏊的岳丈张峦因次女被封皇后、外孙被封皇太子而受封寿宁侯,张氏一族许多叔伯、堂兄弟甚至食客均得到官衔,但王鏊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极为反感。当时王鏊的夫人已经病逝,于是他同这位国丈岳父断绝了往来。
“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晚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冯梦龙独标高韵,为官清正自律。他任福建寿宁(今福建寿宁县)知县时的一个中秋节,县城地主柳必得来送礼,冯梦龙一把拉住他的袖子,厉斥“这里是四知堂,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不久,冯梦龙自掏银两将破旧的“四知堂”重新修葺,制作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时刻警醒和勉励自己。他对官府的赋税恩典、银粮往来、操办收支,敢于亮家底、晒清单,不浑水摸鱼,不做糊涂账。
到了清代,苏州廉政爱民的文化传承也在“状元群体”中延续。钮家巷3号,曾是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尽孝的老宅,如今已改造成苏州状元博物馆。
“这些状元虽然人生际遇各有不同,或位极人臣,或隐身江湖,或著书立说,或为师从教,但无一因贪腐被查办。这也深深体现出他们始终坚守的‘崇文、重教、修身、报国’的精神追求。”苏州状元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苏州状元的代表,潘世恩的清廉与担当贯穿了仕途始终。他曾执掌兵部,在整顿军务、充实军需方面多有贡献,手握物资调配重权,始终账册分明。令人敬佩的是,潘家不仅守廉,更守家国大义。
潘世恩之孙潘祖荫爱好文物收藏,被誉为“海内三宝”的西周青铜器的辉煌之作——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潘家便藏有大克鼎、大盂鼎两件。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采取了许多残酷的手段,包括长期派特务驻扎在南石子街8号,想要得到这两件宝物。潘家后代把这两件国宝深埋在地下保护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挖掘出来献给了国家,让文物回归全民所有。”上述苏州状元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贪外物,心系家国,正是对苏州千年廉政文化的最好传承。
江南廉韵的外来共鸣
苏州具有“崇文”的城市精神,其廉政文化不仅有深植的本土根脉,更以其强大的感染力,让来此履职的官员深受熏陶,形成一种让人能够洗心共鸣的精神磁场。他们带着不同地域的治理经验,与苏州本土的廉洁根脉交融,共同成就了苏州的清官群体。
江西靖安人况钟是一位外来廉吏的典范,以十三年的苏州知府任期成就了“况青天”传奇。上任伊始,况钟为摸清积弊佯装昏聩,放任底下的官吏肆意妄为,暗中却记录罪证。三日后况钟突然升堂,惩治罢免了12名县级贪官庸吏,吏治为之一振。他创设了“善恶簿”等五项簿册制度,尽力从根源上遏制贪腐与舞弊。上任八个月内,况钟清理案件1518件,让当地土豪不敢为非作歹。民间唱起的昆曲《十五贯》,正是他数千件平冤案例的缩影。
这位刀笔吏出身的知府,既持律法之刚,又怀民生之柔。他亲自动手撰写奏章讼词以防吏役舞弊,拿出俸禄周济寒门儒生,更在灾年多措并举稳定民生。生活中“每饭仅一荤一素”,任富甲天下的苏州知府十三年,“家里竟未置一间房,未添一垅地”。
苏州百姓也以极致的热忱回应这份清廉,一万八千余人联名上书,恳请让况钟留任,朝廷最终破例让他“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正统七年(1442年),积劳成疾的况钟在苏州任上病逝,出丧时百姓倾城出送,如哭私亲。苏州百姓为他建生祠、挂肖像,逝世后七县各市镇皆立祠奉祀,西美巷的况公祠至今留存,成为他清廉之风的历史见证。
提及清官,便不得不论及“海青天”海瑞。海瑞是海南琼山(今海南海口)人,他曾出任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以钦差身份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应天巡抚所管辖的十个府,是明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的苏州府、常州府、杭州府等,堪称明朝的“钱袋子”。来到苏州后,海瑞发布了《禁馈送告示》,表明坚决不收别人的馈赠,也不对上级阿谀行贿。《督抚宪约》的第三十六条中,海瑞规定巡抚出巡各地一切从简,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等,奢靡风俗一律禁止。

明代著名清官况钟塑像。(曾子芮/摄)
清道光年间,鸦片泛滥。时任江苏按察使的林则徐,很早认识到鸦片的危害,他率先在苏州开展禁烟活动,使当地的鸦片危害得以遏制,受到民众广泛赞誉,并得到道光皇帝的赞赏与提拔。后来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再次回到苏州,并在此写下著名联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在苏州的禁烟行动逐渐向南部港口延伸,他在苏州的清廉行为也一并影响了沿途各地。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在广东査禁鸦片时,发出《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一文,明确说明为了不打扰地方,从北京到广州的交通自行解决,自付费用。所有借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办酒席、不使用高档食品。此外,还严禁随行人员收受红包馈赠。连当时的英国鸦片商人也敬佩地评价:“林钦差的手没有被贿赂玷污过,难怪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财富著称。”
汤斌是睢州(今河南睢县)人,康熙年间由内阁学士擢升为江苏巡抚。在就任前的辞别仪式上,康熙皇帝叮嘱他说,江南风俗向来奢靡,因为你耐得了清苦,所以特派你去当巡抚,希望能让江南地区有所变革。汤斌也不负康熙的期望,在巡抚江苏的短短两年里,他以“不扰民”为一切的准则,生活节俭,终年以韭菜、豆腐羹下饭,衙署的餐食内几乎没有荤腥。
在苏州,汤斌以身作则,廓清吏治。上任伊始,汤斌查访发现上级官员常向下级官吏索贿,下级官吏敢怒而不敢言。他召集各级官吏,告诫他们不得收受属下礼品,并严惩贪官污吏以儆效尤。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摒绝了一切请托。从此,江苏吏治廓然大清,不管是奉使进京的官员,还是往来过客,江苏驿站始终不超“斗粟”之费。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汤斌离开苏州,回到京城时,除了随身衣物之外别无他物。苏州百姓为汤斌镌刻了“民不能忘”石牌,来铭记这位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好巡抚。
这些官员虽籍贯各异,但在苏州履职期间,皆以清廉为基,以民为本,将个人的政治理念在苏州深度融合、发扬光大,让江南廉韵经历千年的浸润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为官廉能,为文峻洁
诗书礼乐自古便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诗文也成为江南廉韵延续的纽带。苏州的清官群体中,有许多官员不仅保持着廉能本色,而且大都在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中留名。如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刺史,他们以诗明志、以礼化人、以文载道、以廉立身,为江南廉韵注入了人文气息。
唐贞元四年(788年),韦应物升任苏州刺史。当时苏州政务繁重,他常通宵达旦处理赋税、抚恤老弱、劝导农桑。日常生活里,他以“食蔬程独守,饮冰节靡违”的要求严格自律,躬行节俭。韦应物也常常反思己身,在《寄李儋元锡》中留下“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名句,体现了他居官愧民的自我勉励。任满离任时,韦应物由于没有多余俸禄,只能寄居于苏州城外的永定寺,直至病逝。
唐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这位以“文章合为时而著”闻名的诗人,将约束自身、关怀百姓的理念贯穿治苏始终。他“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主持凿河堆堤,清淤排涝,最终修成“白公堤”。这条长堤不仅打通了水陆通道,更滋养了沿线民生,苏州也因此有了山塘街这条千年历史文化老街。生活中的白居易清廉俭朴,寒冬时节添置一件棉衣后,当即念及百姓冷暖,作诗感叹“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离任归乡时,他随身携带的仅有五颗太湖石、几枝白莲与折腰菱,苏州百姓扶老携幼挥泪送别,更在虎丘、七里山塘为他立祠。

苏州潘氏家族的家训。(曾子芮/摄)
唐大和年间,刘禹锡被贬任苏州刺史。刚到任时,苏州恰逢严重水灾,田野荒芜、灾民流离,他第一时间开仓放粮赈饥,同时奏请朝廷免除当地赋税。经过近两年的治理,苏州百姓逐渐重归安居乐业,在苏州任内,见豪绅贵族生活奢靡,刘禹锡挥笔作“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用诗句讽喻时弊。
这些官员或用诗句抒发忧民情怀,或用文章彰显清廉之志,为苏州的廉政文化增添了温润深厚的人文底色,也让这阵从古代吹来的清风愈发清晰可感。

范文正公遗像碑,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供图)
如今,《廉石铭》碑上还记载着清代苏州知府陈鹏年的评价。瑞石“全而斑”,恰似韦应物的文采;廉石“缦而无理”,宛如况钟的刚毅。两块石头虽无言,却承载着苏州清官群体的精神烙印,成为勉励当代官员和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