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六尺巷的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
2025年4月26日,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32名会员代表,奔赴桐城市,探寻六尺巷的历史与传承。清晨7时40分,在会长刘宇飞的带领下,一辆大巴车从市铜都广场启程。90分钟的车程后,大家于9时10分抵达目的地。
桐城,这座因油桐得名、拥有12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四月的桐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六尺巷的斑驳砖墙上,嫩绿藤蔓肆意生长,春风拂过,沙沙作响,似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礼让佳话;文庙飞檐之下,玉兰花皎洁如雪,与朱红廊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绝美的古典画卷;老茶馆内,桐城小花茶香袅袅,茶客们临窗而坐,看落花轻坠青石板,听鸽哨划破晴空,满城都弥漫着古典诗意的春日韵味。
走进六尺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刻有“馨德流芳”四个大字的牌坊。张家与吴家的礼让之举,看似是“守雌”“处下”“不争”,实则彰显着中华民族对“德”的至高追求。正如老子所言:“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唯有“德馨”,方能“流芳百世”。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收到老家来信,得知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土地产生纠纷。张英随即在家书中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书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就这样,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百米长的六尺巷,承载着以和为贵的东方哲学,它不仅是桐城精神的象征,更是礼让文化的生动传承。这份包容谦和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邻里相处之道,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闪耀。
当天参观活动,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还组织参观了桐城文庙、桐城文化博物馆和孔城老街,全方位领略了桐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次活动顺利收官,赢得广泛赞誉。我有幸采访到两位八旬老新闻工作者,聆听他们分享感受。
卢振仓感慨道:“三临六尺巷,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这里体现着先人化解矛盾的智慧,传承六尺巷的历史文化与古人智慧意义深远。它不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桐城人成长,也影响着国人乃至世界。邻里间礼让和谐、亲仁和善的处世哲学,必将在时代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殷修武说:“自1989年至今,我四次踏访桐城六尺巷。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在我脑海里深深地扎根,而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当下,这份精神及张氏父子的廉洁品质,极具借鉴意义。党员与新闻工作者更应率先垂范,传承美德,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桐城之行,让老新闻工作者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传承和弘扬六尺巷的礼让精神注入了新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