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三伏,热浪滚滚。许多上了年纪的朋友总怕“热里加火”,顿顿只吃稀饭青菜,深信“清淡为王”。看似清净,其实却容易陷入“过清伤阳”的误区。这种天里人体阳气外散,若嘴里太节俭,身子骨没营养,精神就萎靡,苦夏难熬。中医讲求“因时而食”,三伏天,补得恰才是养得好!
❶ 一伏热三分虚,夏补重在养阳不耗气
中医有句老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正是火气最盛之时,阳气浮于体表,里头反而虚了。这就像家里开窗通风太久,屋子里的气都散了,人就变得乏、倦、食欲差。如果只图省口粮,一味吃素、吞冷水,那就是雪上加霜,身子更像没柴烧的炉子。
很多老人说自己“天气热,没胃口”,其实不是饭菜不香,而是阳气不足,脾胃无力,摄的少、耗得多,没能量去消化吸收,精神更是打不起劲儿。身子一虚,暑湿入侵就容易中招。另外,蛋白质是“气血生化”的根本,尤其年纪越大,越需要靠它来维持身体的正气。
嘿,您有没有感觉有时刚吃完午饭,一点力气没有?看看自己是不是只吃了几口菜汤?这个时候,就不是省,而是亏。
❷ 蛋白补得好,是夏日养身第一步
人在三伏天出汗多,消耗快,所以饭桌不光要吃饱,更得吃“准”。像豆类、鱼禽、蛋类、瘦肉,这些高蛋白食物,不仅养肌,也能扶助脾胃、护气生津,让身体有底气对抗湿热。
其中,黄豆和黑豆属于“平补”中的上品,夏季适量吃些,不燥不腻,补气而不生火,恰到好处。再配些鸡蛋、鸭蛋或蒸些嫩鸡,既不上火又不油腻。老话说“鸡鸭上桌,无病也补”,三伏正是这道理。
与其天天一碗白粥配盐菜,不如每三天来一次豆腐炖黄鱼、一碗豆浆配鸡蛋,补了气机,精神自然足了不少。
哎,你下次吃饭时不妨试试,把青菜换成鱼豆蛋,饭后是否身体轻快、不想打盹了?
❸ 三件事别固执,节俭用错地方伤身
第一,三餐只顾省钱清口。很多人三伏天爱吃“凉白食”,比如凉面、泡菜配饭,说是“解暑又省钱”。其实这些寒凉食物最伤脾胃,一冷一湿,气一走,人便倦。
第二,口味过淡,以为“素即养”。清淡不是没蛋白,更不是不吃油盐,夏天人体阳气浮外,若饮食乏力,易生耗气伤津之弊。
第三,冷热饮水代替正餐。有些人光喝水不吃饭,饮水养热,本无大碍,可若以水代食,那可是“虚弱加法”,气血一天比一天瘦。
我常说:“节俭养家是美德,节俭养身要智慧。”成天省肉豆,此节不是积财,是透支健康。
专业术语“脾虚夹湿”便多由此,一旦脾弱,运化失职,各种问题就接踵而来,乏力、水肿、食少都不稀奇。
❹ 推荐几样夏日益气之物,养身不养病
① 鸡蛋一日一枚,蒸煮为宜,不腻不燥,优质蛋白,利于吸收。夏热虽重,蛋仍不能省。
② 黑豆煮汤或煲饭,益肾又养阳,配玉米调味,气血双补,是饭桌一道养生汤。
③ 鲫鱼或黄花鱼蒸食,佐姜蒜入味,不油腻,好消化,补虚效果颇佳。
④ 豆腐炖香菇,清补带香,入口不腻,帮消化又能护胃。
⑤ 绿豆少量凉拌或煮粥,不宜天天吃,虽解暑,性偏凉。气虚者更应搭配红枣、薏米使用,和中补脾才是正道。
哎,说得具体些,如果今天早餐有蛋加核桃、午餐有鱼配豆腐、晚餐一碗米粥配点肉末青菜,老哥老姐们,咱身体不越吃越有劲?这不比瓶瓶罐罐的保健品来得扎实?
❺ 高温之下养生重在“补而不躁、清而不寒”
三伏天不是让你饿着、喝着、躺着过,而是要让身体顺天时而养、借食物而补。别怕鱼肉豆蛋是“发物”,若用得恰当,正是防夏病、稳体力的护身符。
切记,三伏非节食时,更非养“清汤寡水”。若夏天只靠热水洗身、白粥安神,那点阳气早晚虚出去,一身困顿就难解了。
你不妨扪心一问:这几天是不是越吃越清,越清越没力气?那是不是该好好根据体质调一调今夏食补策略了?
思考引导:
夏补有道,节俭要得、“温饱”更得守分寸。三伏既是伤气时,也是养阳的机会。善补不过食,善养不过身,您家桌上这一顿,是滋养还是拖累,不妨从今晚起重新估量。
提醒:民间方法非替代医疗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