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595.55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市本级贡献845.25亿元,同比增长2.2% 。下辖41个区县呈现“龙头引领、县域突围、两极分化”的鲜明格局:35个区县实现正增长,6个区县出现下滑,巫山县以88.0%的增速创下纪录,开州区则以-18.8%的增速垫底,最高与最低增速相差106.8个百分点,折射出“一区两群”发展战略下的产业差异与转型成效。
该梯队共3个区县,财政收入均超80亿元,合计占全市比重超12%,是重庆财政的“压舱石”,其中两江新区与涪陵区突破百亿大关,展现强韧发展动能。
第1名,两江新区,122.83亿,同比增长0.8%: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凭借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稳居榜首。尽管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增速放缓,但122亿级收入规模仍体现国家级新区的硬核实力。
第2名,涪陵区,108.89亿,同比增长55.5%:成为重庆首个财政破百亿的非主城区县,增速高居全市第二。依托华峰新材料产业园、乌江榨菜等特色产业,加上页岩气开采放量,工业税收贡献超70%,实现历史性突破。
第3名,万州区,82.89亿,同比增长5.8%: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通过柑橘深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三峡库区财政龙头地位,“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品牌活动也带来可观财税贡献。
包含4个区县,以主城区为主,收入规模相近但增速分化明显,传统商贸与新兴产业的博弈态势凸显。
第4名,江北区,73.33亿,同比增长-8.7%:作为曾经的主城收入龙头,受观音桥商圈改造阶段性影响及传统商贸业遇冷,社零总额下降导致税源承压,成为主城降幅较大的区县。
第5名,九龙坡区,69.18亿,同比增长1.1%:依托枢纽港产业园建设拉动投资,但铝产业产能过剩制约税收增长,增速仅维持在低位。
第6名,江津区,68.29亿,同比增长0.5%:紧邻主城的区位优势带动工业与农业协同发展,但受传统产业转型滞后影响,增速近乎持平。
第7名,南岸区,64.68亿,同比增长15.5%:主城增速领跑者,重庆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25%,南坪商圈消费回暖,“文旅+科创”双轮驱动成效显著。
第8名,渝北区,63.03亿,同比增长1.5%:虽有临空经济加持,但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及产业转型阵痛影响,增速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共7个区县,涵盖主城与近郊,收入规模相当,多依靠特色产业实现稳增长,少数区县出现波动。
第9名,合川区,55.43亿,同比增长1.1%:依托农业园区与装备制造产业稳基础,但新兴产业培育不足导致增速乏力。
第10名,永川区,53.24亿,同比增长6.3%:以黑马姿态超越部分主城老区,国家级高新区吸引长城汽车等龙头企业入驻,职业教育高地的产教融合优势持续释放。
第11名,渝中区,52.28亿,同比增长23.2%:通过解放碑-朝天门商圈改造与总部经济招商,税收质量显著提升,非税收入占比降至35%,展现核心商业区的复苏活力。
第12名,长寿区,52.18亿,同比增长2.1%:工业强区底色鲜明,依托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升级实现稳增,但增速受市场需求影响受限。
第13名,大足区,50.51亿,同比增长2.0%:石刻文旅与五金制造双轮驱动,文旅收入增长对冲工业波动,保持小幅增长。
第14名,铜梁区,50.39亿,同比增长7.7%:近郊工业新城崛起,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发力,增速高于梯队平均水平。
第15名,璧山区,50.06亿,同比增长-5.9%:受房地产投资下滑与传统制造业调整双重影响,成为该梯队唯一负增长区县。
包含13个区县,覆盖渝东北、渝东南及近郊,是重庆财政的“中坚层”,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成效凸显。
第16名,荣昌区,42.09亿,同比增长29.1%:依托生猪大数据中心与陶瓷产业集群,工业税收增长38%,成为渝西县域经济的“优等生”。
第17名,黔江区,41.25亿,同比增长19.7%: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烟草产业与濯水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带动财政稳步增收。
第18名,潼南区,40.12亿,同比增长14.0%:聚焦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现代农业与加工产业协同发展,增速保持两位数。
第19名,武隆区,39.98亿,同比增长47.2%:仙女山等景区提质升级,文旅综合收入大幅增长,生态旅游成为增收核心动力。
第20名,巴南区,39.05亿,同比增长-9.6%:主城南部工业与商贸均遇瓶颈,传统产业转型滞后导致收入下滑。
第21名,梁平区,37.61亿,同比增长6.4%:依托明月山国土绿化项目与特色农业,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增速平稳。
第22名,沙坪坝区,36.82亿,同比增长-9.7%:受物流产业调整与商圈改造影响,加上外资项目落地滞后,成为主城降幅最大区县。
第23名,酉阳县,32.24亿,同比增长69.2%:渝东南增速冠军,锰矿资源整合与桃花源景区5A复核通过形成合力,财政收入两年翻番。
第24名,高新区,32.2亿,同比增长0.8%:科学谷与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入驻企业增多,但新兴产业培育期税收贡献有限,增速低迷。
第25名,丰都县,30.23亿,同比增长9.3%:依托“鬼城”文旅IP与特色农业,实现稳中有增,生态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第26名,开州区,30.1亿,同比增长-18.8%:增速垫底区县,受工业项目延期与农业波动影响,收入下滑幅度最大。
第27名,垫江县,30.01亿,同比增长14.0%:与潼南区增速持平,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医药制造产业发力,成为渝东北增长亮点。
共10个区县,以生态功能区县为主,通过文旅融合、特色种养实现差异化增收,增速表现亮眼。
第28名,南川区,28.98亿,同比增长9.4%:金佛山文旅与铝加工产业协同,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平衡推进,增速稳健。
第29名,北碚区,28亿,同比增长-6.8%:主城生态屏障区,工业转型缓慢与文旅复苏不足导致收入下滑,较2023年18.5%的高增速形成反差。
第30名,忠县,27.52亿,同比增长10.1%: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柑橘、中药材产业升级,“巴味渝珍”品牌效应凸显 。
第31名,秀山县,26.35亿,同比增长30.3%:武陵山电商与中药材产业发力,跨境贸易与特色农业形成增收双路径。
第32名,彭水县,26.06亿,同比增长17.6%:阿依河等文旅资源开发与苗族特色产业融合,生态旅游收入占比超40%。
第33名,奉节县,25.03亿,同比增长41.6%: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升级与脐橙产业深加工联动,文旅农融合成效显著。
第34名,巫山县,24.5亿,同比增长88.0%:全市增速冠军,通过盘活景区特许经营权、巫云开高速通车带动物流,旅游综合收入增长85%,非税收入大幅提升 。
第35名,綦江区,22.87亿,同比增长0.9%:能源储备与机械加工产业受市场影响,增速近乎停滞,需加快产业转型。
第36名,云阳县,21.11亿,同比增长7.1%:张飞庙景区升级与三峡阳菊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税收占比提升至45%。
第37名,大渡口区,20.14亿,同比增长0.4%: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建设初见成效,但文旅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增速低迷。
共4个区县,均为生态涵养区,收入体量最小但增速分化,资源整合与政策扶持成为增收关键。
第38名,石柱县,17.42亿,同比增长12.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黄连、莼菜等特色种养业,中医药产业成为增收主力 。
第39名,巫溪县,13.49亿,同比增长14.6%:交通改善带动文旅复苏,中药材种植与畜牧养殖形成稳定财源。
第40名,万盛经开区,12.73亿,同比增长6.8%:煤矿转型与黑山谷文旅开发并行,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初见成效。
第41名,城口县,7.19亿,同比增长60.0%:依托钡矿资源整合与中药材种植,加上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支持,财政收入三年翻两番,增速居全市前列 。
2024年重庆财政呈现三大显著特征:龙头引领格局稳固,两江新区与涪陵区合计收入超230亿元,占全市近9%;增速分化极致,88%与-18.8%的增速差反映产业结构差异,工业强区与文旅区县表现突出,依赖传统产业的区县承压明显;县域经济崛起,非主城区县贡献全市财政收入的58%,涪陵、巫山等区县成为增长新引擎。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