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月亮
编辑| 王红
初审|文瑞
2025年11月26日凌晨,一个让人心痛的消息从沈阳传来,相声表演艺术家贾承博因病去世,享年69岁。
这位曾在辽宁曲艺界叱咤风云的老艺术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从知青文艺宣传队到专业相声演员,从舞台到荧屏,贾承博的艺术人生可谓精彩纷呈。

圈内好友苗阜、葛鸿亮纷纷发文悼念,而知情人士透露的死因更让人唏嘘不已。
这位曾与冯巩、巩汉林等大腕合作的相声名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艺术人生?

1956年出生的贾承博,赶上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年轻时候的他跟无数城市青年一样,背起行囊下乡当了知青。

命运这东西真是说不准,就是在知青文艺宣传队里,贾承博第一次站上了舞台。
那会儿条件简陋得很,没有专业的灯光音响,甚至连像样的道具都凑不齐,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爱上了表演这件事。
知青生活结束后,贾承博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相当大胆的决定——进入沈阳曲艺团学习相声。

那个年代学相声可不像现在,没有系统的培训班,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全靠师父带徒弟那种传统方式。
贾承博有幸拜在了相声名家赵振铎门下,这位老先生在业内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贾承博跟后来大红大紫的李金斗还是同门师兄弟,两人经常一起练功一起琢磨段子。

学相声这条路真的不好走。
贾承博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基本功,绕口令、贯口、学唱得一样不落。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每一样都得下苦功夫。
他练贯口的时候,嘴里含着石子练吐字,练到嘴角都磨破了皮。

那时候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冬天排练场冷得要命,他穿着棉袄练得满头大汗,脱下来一会儿又冻得直哆嗦。

真正让贾承博在相声界站稳脚跟的,是他跟金炳昶的合作。
两个人的搭档堪称绝配,一个擅长铺垫一个善于抖包袱,配合起来天衣无缝。

他们合作的《千方百计》在中国相声节上表演时,台下笑声一波接一波,最终拿下了表演一等奖。
这个奖项对贾承博来说意义重大。
那个年代拿个全国性的奖可不容易,评委都是业内的老前辈,眼光毒得很。

《千方百计》能获奖,靠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贾承博为了创作这个段子,专门跑到基层体验生活,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都记在本子上,最后提炼成了舞台上的笑料。
拿奖之后,贾承博的名气在东北地区迅速打响。
各种演出邀约接踵而至,他跟金炳昶走遍了辽宁的大小剧场。

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有时候为了赶场子,两人凌晨就得出发,坐着绿皮火车颠簸好几个小时。
冬天东北零下二三十度,候车室里冻得脚都没知觉,可他们从来没抱怨过。

搞艺术的人都知道,搭档之间的默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
贾承博后来又跟常佩业搭档,两人合作的《团结一心拿大奖》在第三届相声大赛上又拿了奖。

常佩业这个人性格温和,跟贾承博的风格互补得很好。
他们俩琢磨段子的时候特别较真,一个包袱得反复推敲十几遍,直到确保观众听了一定能笑出来。
后来陈寒柏也加入进来,三个人形成了固定搭档。

这种三人相声在当时并不多见,对演员的要求更高。
三个人得各有特色又能融为一体,节奏把控必须精准到秒。
贾承博作为核心人物,在台上既要照顾两位搭档的发挥空间,又要把整个节目的节奏带起来。

他们仨在舞台上配合得天衣无缝,你一言我一语,包袱抖得密集又不显刻意。
这个铁三角组合在辽宁曲艺界可是响当当的招牌。
每次演出观众都爆满,票早早就卖光了。
有的观众为了看他们的表演,专门从外地赶来。

贾承博对待每一场演出都特别认真,哪怕台下只有十几个观众,他也全力以赴。
这种职业态度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观众的喜爱。

贾承博的艺术成就不仅限于剧场演出。

他多次登上辽宁卫视春晚的舞台,成为东北观众除夕夜必看的节目之一。
春晚这个平台跟剧场演出完全不同,面对的是电视机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
贾承博每次上春晚前都会排练无数遍,把每个细节都打磨到位。

跟郭冬临合作的《考爹考妈》是他春晚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个。
这个小品讽刺了教育领域的一些怪现象,既有笑点又有深意。
郭冬临当时已经是小品界的大腕了,能跟他搭档演出,足以证明贾承博的实力。

两人在台上的化学反应特别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配合得恰到好处。
小品播出后反响特别热烈,很多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点赞。
春晚演出给贾承博带来了更广泛的知名度。
走在沈阳的大街上,经常有人认出他来打招呼。

有的观众能把他的段子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让贾承博特别有成就感。
他常说,演员最大的幸福就是观众认可你的作品。

艺术家到了一定阶段都会想突破自己,贾承博也不例外。

他开始尝试话剧和影视表演,这对一个相声演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相声讲究的是语言艺术,而话剧和影视表演需要更丰富的肢体表现和情感表达。
贾承博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虚心向话剧演员请教,研究剧本揣摩角色。

主演的话剧《贾六在北市场》成了他跨界的代表作。
这部话剧讲述的是东北老百姓的生活故事,充满了地域特色和人情味。
贾承博把相声中的幽默元素融入到话剧表演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他饰演的贾六这个角色深入人心,很多观众看完都说,这就是咱们东北人的生活写照。
电视剧《生活有点甜》是贾承博影视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一部。
这部剧汇聚了冯巩、巩汉林、方清平、贾玲等一众喜剧明星,阵容可谓星光熠熠。


能跟这些大腕同台飙戏,贾承博靠的是过硬的表演功底。
剧组里的年轻演员都特别尊敬他,休息的时候经常围着他请教表演技巧。
贾承博从不藏私,总是倾囊相授。

2025年11月26日凌晨,贾承博因病去世的消息让整个曲艺界陷入了悲痛。

享年69岁,这个年纪对艺术家来说还不算太老,本应该还能再创作几年。
知情人士透露,贾承博的死因疑似是长期饮酒导致的肾衰竭。
这个消息让人格外痛心。

东北人爱喝酒是出了名的,朋友聚会应酬都离不开酒。
贾承博在圈内人缘特别好,各种饭局自然少不了他。
年轻的时候身体好,喝点酒不觉得有什么,可岁数大了以后,身体机能下降,酒精对器官的损害就显现出来了。

肾衰竭这个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据了解,贾承博这些年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但他性格要强,不愿意麻烦别人,有些不舒服也扛着不说。
等到病情严重了送进医院,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现代医学对肾衰竭虽然有治疗手段,但到了晚期就很难逆转了。
这些年贾承博已经逐渐退出了舞台,很少再参加公开演出。
不是他不想演,实在是身体不允许了。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对舞台有着深深的眷恋,每次看到年轻演员在台上表演,眼神里都流露出羡慕。
曾经有朋友劝他注意身体少喝点酒,他总是笑着说没事,结果这一次真的出事了。

噩耗传来后,苗阜、葛鸿亮等圈内好友第一时间发文悼念。

苗阜在微博上写道,贾老师一路走好,您的艺术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葛鸿亮则回忆了跟贾承博相处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满是不舍。
其他认识贾承博的演员也都表达了哀思,大家都说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朋友。

2025年11月28日,贾承博的告别仪式在沈阳举行。
灵堂布置得简朴庄重,没有太多繁琐的装饰,这符合他一贯低调的作风。
前来送别的人排起了长队,有他的老搭档老朋友,有曲艺界的同行,也有普通观众。

大家胸前都别着白花,眼眶湿润着向这位艺术家做最后的告别。
告别仪式上播放了贾承博生前的演出片段,熟悉的声音熟悉的笑容,让在场的人泪流满面。
那些经典的段子那些精彩的表演,如今只能从录像里看到了。

贾承博的家人强忍悲痛接受了大家的慰问,他们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贾承博的人。
这场告别仪式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送别,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
像贾承博这样从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老艺术家越来越少了,他们身上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敬畏,是现在很多年轻演员缺少的。

他走了,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结语
贾承博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从知青文艺宣传队到专业相声演员,从舞台到荧屏,他用69年的人生书写了精彩的艺术篇章。

虽然酒精夺走了他的生命,但他留下的作品会永远流传下去。
希望后来的演员能从他身上学到那种对艺术的热爱和坚守,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健康,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贾承博老师,您一路走好,您的艺术会永远活在观众心中。
信息来源:
辽宁卫视官方资料库
中国曲艺家协会相关记录
沈阳曲艺团历史档案
相关艺术家社交媒体悼念信息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