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两张榜单让张家港这座江南小城再次聚焦全国目光——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沙钢以2706.49亿元排第22位;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它连续17年上榜,位列第416位。要知道,2016年沈彬刚接掌沙钢时,集团营收才2058亿元。
九年时间,600多亿的增长背后,不只是数字的跳动,更是一家老牌钢企从“拼规模”到“拼价值”的彻底转身。
从1975年轧花厂凑45万元架起第一条轧钢线,到如今手握五大钢铁生产基地、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沙钢的故事,是中国民企的成长范本。
而沈文荣、沈彬父子两代人的接力,更是把“钢铁报国”四个字,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解决有没有”,做到了新时代的“追求好不好”。
提到沙钢,绕不开沈文荣。这位出生在张家港农村的老厂长,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炼钢,而且把“小打小闹”的乡镇厂,干成了全球数得着的钢铁巨头。
1975年那会,全国都缺钢材。张家港锦丰镇的轧花厂想搞点副业,凑了45万元,在简陋车间里搭了条轧钢线。
当时还是钳工的沈文荣,带着23个工人,白天干活,晚上睡地铺,还偷偷跑到外地钢厂“偷师”。等第一批钢材轧出来,整个锦丰镇都轰动了——没想到咱乡镇企业也能炼出钢!
沈文荣的厉害,在于他总能踩准时代的节拍。80年代初,全国开始搞住房建设,窗框钢成了紧俏货。
他立马把重心放在窗框钢上,让沙钢成了上海、江苏一带独一份的窗框钢供应商,稳稳赚了第一桶金。
1988年,他又干了件“冒风险”的事——力排众议引进国内第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生产线,这在当时被业内称为“中国钢铁第三次革命”,沙钢也从“小打小闹”变成了有正规生产线的钢厂。
真正让沙钢“跳级”的,是2002年那场“蛇吞象”。当时沈文荣带着团队飞赴德国,花2.2亿欧元买下了蒂森克虏伯旗下的霍施钢厂。
要知道,霍施钢厂是德国老牌企业,而沙钢那时在国际上还没什么名气。更惊人的是,他要把整座工厂拆了运回中国,再重新组装投产。
欧洲钢铁圈都觉得这不可能,可沈文荣带着工人加班加点,只用15个月就完成了重建,沙钢的产能一下突破千万吨,直接冲进了行业第一阵营。
老沈总一辈子都带着农民的实在劲。他的办公室不到10平米,天天吃食堂大锅菜,早上雷打不动去厂区转一圈,连工人的名字都能叫出来。
他常说:“我这代人,就是解决中国钢铁‘有没有’的问题。”这话不假——在他掌舵的40多年里,沙钢从45万的小作坊,变成了年营收超2000亿、
粗钢产量全球第六的巨舰,还连续多年上榜世界500强,为中国民营钢铁挣足了面子。
2024年6月30日,78岁的沈文荣走了,临终前只跟儿子沈彬说了一句:“把沙钢搞得好点儿。”这句简单的嘱托,成了两代人交接的最沉甸甸的责任。
2016年6月,37岁的沈彬接过沙钢的帅印时,外界多少有点担心:这个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温文尔雅的“厂三代”,能接住父亲留下的钢铁摊子吗?
要知道,当时钢铁行业正陷入全行业亏损,不少钢厂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可没人知道,沈彬早就不是“温室里的二代”。2006年他从英国读完经济学硕士回国,没直接进集团管理层,而是从沙钢香港分公司的基层会计做起,每天对着账本核对到深夜。
2008年调回总部当财务处长时,正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钢铁价格跌得像坐过山车。
他顶着压力优化资金链,光是融资成本就给集团省了好几亿——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少帅”不是来“镀金”的,是真能干活的。
沈彬接掌沙钢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规矩”。当时行业里都在拼规模,谁的产能大谁厉害,可沈彬在内部会议上拿着报表拍了桌子:“每个钢坯赚的钱还不够买一顿快餐,这种生意能做几年?”
他力推“两高两提”改革——淘汰低端的螺纹钢,转而研发高强抗震钢、汽车用钢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把客户往高端里筛。
刚开始,不少老员工不理解:“咱们干了一辈子螺纹钢,突然改做高端钢,万一砸了怎么办?”沈彬没多说,只是带着技术团队泡在车间里,还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设备。
没过几年,效果就出来了:抚顺特钢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钢,打破了国外30年的垄断;0.15毫米的超薄带钢比A4纸还薄,每吨利润是普通钢材的5倍。
现在沙钢的优特钢占比超过60%,特斯拉的电池支架、港珠澳大桥的缆索、C919大飞机的起落架特种钢,全是沙钢产的——以前沙钢是“量大管饱”,现在是“高精尖”代名词。
光在钢铁里“挖潜力”还不够,沈彬还想让沙钢“多条腿走路”。2016年行业亏损最严重的时候,他逆势砸了百亿布局非钢产业:
在张家港建了全球第三大数据中心Global Switch的亚洲枢纽,在苏州搞了10亿规模的科创基金,还在澳大利亚控股了铁矿石生产线。
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可沈彬看得远:“未来十年,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矿石。沙钢不能只会炼钢,还要会‘炼数据’。”
现在沙钢的大数据产业年收入超百亿,和钢铁主业互相帮衬,抗风险能力比以前强多了。
九年下来,沈彬用成绩回应了所有质疑:营收从2058亿涨到2706亿,人均产钢量突破1900吨/年,沙钢不仅没在行业寒冬里倒下,还成了民营钢企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他身上没有父亲的“铁腕”,却多了份新时代企业家的“巧劲”——不是蛮干,而是靠技术、靠布局、靠管理,让老钢企焕发新活力。
2025年的沙钢,早已不是大家印象里“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传统钢厂。在辽宁抚顺,全球首条铸轧薄带硅钢生产线满负荷运转,200万吨产能专供新能源汽车电机;
在张家港总部,工程师通过5G远程操控河南钢厂的炼钢炉,吨钢能耗降了12%;就连最传统的废钢回收,
也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全溯源——这是沈彬给沙钢规划的“钢铁+数字经济”双引擎战略,也是沙钢下一个50年的底气。
作为张家港唯一营收破2000亿的企业,沙钢现在的“家底”相当厚实:五大生产基地分布在江苏、辽宁、河南,本部是全国重要的电炉钢和超薄带基地,
抚顺特钢是航空航天特钢的“独苗”,淮钢、东特、安阳永兴各有拿手的优特钢产品。主导产品从普钢到特钢,覆盖了基建、工业、高端装备等多个领域,远销100多个国家。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第416位,连续17年上榜,这份成绩单在民营钢企里独一份。但沈彬没满足于“吃老本”。他知道,钢铁行业早晚要告别“野蛮生长”,必须往“绿色、智慧、高端”上靠。
这些年沙钢关掉了3条落后产线,投入巨资搞环保,现在厂区里绿树成荫,污水处理后能养鱼;在智慧工厂建设上,大数据、人工智能全用上了,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高30%。
他常说:“父辈把沙钢从0做到1,我们要把沙钢从1做到100,而且要做得更稳、更好。”
沙钢的“野心”还不止于此。除了钢铁和数字经济,它还在资源能源、贸易物流、金融投资上布局,形成了“一体五翼”的发展格局。
比如在澳大利亚的格兰奇矿山,能稳定供应铁矿石,不用看别人脸色;在金融领域,参控股了银行、期货公司,为主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贸易物流上,依托宁波舟山港的精混矿项目,年混矿量达1500万吨,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这些布局看似“分散”,实则都在围绕钢铁主业转,形成了一个“抗风险、能盈利”的产业生态圈。
现在的沙钢,墙上还挂着老沈总当年提的标语:“钢是在火里烧出来的,事业是在实干中闯出来的。”
这句话从1975年传到2025年,没变的是“实干”的底色,变的是“闯”的方向——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本土厂”到“全球企”,从“钢铁厂”到“现代化企业集团”。
沙钢50年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中国民营经济的“缩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入WTO后的“走出去”,
再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每一步都踩准了国家发展的节奏,也靠自己的韧性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老沈总那代人,靠的是“敢闯敢拼”的劲头。45万起家,没技术就去“偷师”,没设备就去引进,没市场就去抢——在国企林立的钢铁行业里,硬是为民营企业挤出了一条路。
他常说:“办企业就像炼钢,要经得起火烤。”在他的带领下,沙钢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了民营钢企的“领头羊”,证明了民营企业也能搞重工业、也能做大事。
沈彬这代人,靠的是“敢变敢创”的智慧。接过接力棒时,行业正好遇到“产能过剩”的瓶颈,他没有走父亲“规模扩张”的老路,
而是选择“向内挖潜”——升级产品、拥抱数字、布局多元,让沙钢从“拼体力”变成“拼脑力”。
他身上的“家国情怀”一点不输父亲,比如研发航空发动机叶片钢,就是为了打破国外垄断,让中国的大飞机、战斗机用上“中国钢”。
他说:“钢铁强国不是口号,是要靠一炉一炉钢炼出来的。”
2025年的沙钢,年营收2706亿,全球员工4万多人,粗钢产量全球第六,还是全国特大型民营钢铁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
但在沈彬眼里,这些都不是终点——他想打造“百年沙钢”,想让沙钢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想让“中国钢”在世界上更有话语权。
从张家港田间的小作坊,到全球钢铁行业的重要一极,沙钢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民企的韧性,从来不是天生的,是靠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实干和创新拼出来的。
而像沙钢这样的企业,正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底气所在——它们扎根实业、勇于变革、心怀家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成长,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未来的沙钢,还会继续在“钢铁+数字”的双引擎上发力,还会继续在高端钢、绿色钢上深耕,还会继续在全球市场上闯荡。
就像沙钢展厅里那句话写的:“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逐浪向未来。”两代人的“钢铁强国梦”,还在继续。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