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翻译工作带来挑战吗?AI时代如何培养翻译人才?
昨天,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特邀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上海市图书奖特等奖获奖图书《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主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方梦之教授、上海市编辑学会名誉会长庄智象教授来到上海书展现场,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金龙副教授进行了精彩对谈。
针对人工智能对翻译工作带来的挑战,庄智象认为,人工智能还无法完全替代自然人的翻译,它基于强大的语言数据,对于提升翻译效率作用明显,但是与此同时,机器翻译可能会导致翻译风格的淡化和翻译理论创新的减缓,对于提炼总结翻译经验是不利的。外语工作者应该锻炼自身最原始的生存能力,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适度使用,利用其来促进翻译发展,达到“提质增效”的结果。
方梦之结合近期的一次审稿经历,在肯定人工智能作用的同时,向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警示。他提到,收到的稿件论述的主题是科技翻译40年,但作者在利用AI统计1985至1991年间的科技翻译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时,盲目地相信了AI给出的结果,忽视了此阶段我国还没有评选核心期刊的事实。无论是译者还是研究者,应当对自己要翻译或研究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要做好意识形态的把关,科技文本翻译更要与国家要求一致。
刘金龙认为,人工智能用于法律文本等专业文本翻译已经较少产生歧义,但是对于文学翻译等一些内容仍然打磨不准,翻译工作仍然需要以人为核心。
那么除了应该具备相关语言知识以外,今天的翻译人才还应该具备哪些更深层次的素养?
针对这个问题,庄智象认为,翻译专业课程应当持续更新,淘汰因技术进步而显得落后的课程。新一代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语言基本功、政治基本功和文化基本功。除了具备相关语言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深层次的文化素养和对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理解。翻译家的精神和追求,如对翻译工作的敬业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也是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方梦之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结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谈到充分熟悉自身文化和理解其他文化的重要性,翻译人才培养应从提升文化基础着手,培养具有平等态度和开阔视野的人才。
本次活动上还传出消息,《中国近当代翻译家研究》(四卷本)即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据了解,《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遴选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近百位翻译家,述评其生平、翻译活动、翻译思想、著译作品和翻译影响,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系统梳理我国传统译学的发展脉络,重塑我国译者群像,补充和丰富我国的译学研究成果。在三卷本的基础上,《中国近当代翻译家研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现当代翻译家,即将以四卷本的形式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和读者们见面。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