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终于回归,却遭受自家人质疑?
张纯如的话历历在目!
文|吕先生
看图文更过瘾!关注我,精彩不断!下方留言区已开放,等你来畅所欲言!#关注有惊喜
这几天,一个法国小伙的名字,马库斯,在中国乃至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就在上周,8月初,这位28岁的年轻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把外祖父劳伦斯尘封在巴黎阁楼近一个世纪的618张珍贵历史照片。
郑重地捐赠给了中国,交给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永久收藏,这些可不是普通的风景照,每一张都浸透了血泪,清楚记录着侵华日军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
火车站被炸毁,铁轨旁是烧焦的尸体和散落的行李;黄浦江上漂浮的密密麻麻“漂浮物”,不是游泳者,而是数不尽的同胞遗体。
当马库斯翻看到那些记录屠杀的黑白影像时,他震惊了,害怕了,甚至夜不能寐。
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这些照片不应该继续沉睡在黑暗里,它们属于历史,属于真相,应该回到它们所记录的土地,中国。
8月初,捐赠仪式终于完成,马库斯红着眼圈,颤抖着双手将照片递出,随后,为了了解更多历史,他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照相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恶心一幕”就在此刻上演了,银幕上尸横遍野的画面,与他刚刚捐赠的照片内容高度重合,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让他难以承受。
电影还没看完,马库斯就冲出影院,忍不住呕吐起来。
但“恶心”的远不止生理上的不适,更令人心寒的一幕紧随其后,在数字世界里上演。
当这些记录着铁一般罪证的照片开始在网上传播时,迎接它们的并非全是敬畏与反思,而是刺耳的杂音和恶意的中伤。
一些网络账号,利用AI技术或牵强的“考据”,开始质疑照片的真实性,有人称照片是“网图”,指责马库斯“诈捐”、“炒作”。
一时间,“照片剽窃”、“学术造假”的标签像病毒一样在社交媒体上扩散。
那些键盘侠们躲在屏幕后,轻飘飘地打出几个字,就试图抹杀一段浸满血泪的历史和一位年轻人跨越千山万水的赤诚。
当无可辩驳的证据在后续报道中被清晰展示时,那些曾经叫嚣得最大声的质疑账号,瞬间集体噤声,上演了另一场“恶心”的沉默。
看到这一幕幕,不禁让人想起一位伟大女性,张纯如。
这位用生命书写《南京大屠杀》、向西方世界揭露日军暴行的华裔作家,曾留下振聋发聩的话语:“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当年,她历尽艰辛寻找历史证据,为的就是对抗遗忘和否认,如今,马库斯捐赠照片后遭遇的网络质疑风暴,不正是在另一种形式上,印证了张纯如的预言吗?
那些试图用技术手段或歪理邪说去模糊、质疑甚至否定历史真相的行为,不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第二次屠杀”,对历史记忆的屠杀吗?
马库斯,这个普通的法国青年,正是用他一个人的勇气和坚持,对抗着遗忘的压力和质疑的喧嚣,接过了传递历史真相的火炬。
捐赠之后,马库斯没有立刻离开,他来到了山东济南,在“五三惨案”纪念馆,他面对陈列中日军暴行的历史照片,仔细阅读文字说明,向翻译了解那段惨烈的历史。
从1937年劳伦斯冒着生命危险按下快门,到2025年马库斯顶着网络压力将照片送回中国,这是一场跨越近一个世纪、超越国界的真相接力。
然而,网络上的那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却像一根刺,提醒着我们,历史的真相从来不是被所有人坦然接受的。
张纯如的话,在数字时代的喧嚣中,再次刺耳地应验了,遗忘和否认从未走远,它们会改头换面,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伺机反扑。
当我们在今天回望马库斯的捐赠之旅和他所遭遇的一切,张纯如那句穿透时空的警示,更显得沉重而迫切: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马库斯用行动和遭遇告诉我们,铭记历史,守护真相,这场战斗,远未结束!
大众日报
2025-08-08 13:02
捐出618张抗战珍贵照片,马库斯观看《南京照相馆》一度离场呕吐:太惨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