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2 月,镜头前的林栋穿着紧身黑毛衣斜躺沙发,面对摄像机毫无怯场,甚至带着一丝漫不经心的笑意。
这个刚满 30 岁的年轻人,靠着 2020 年的口罩生意狂赚 60 亿,住 5 万一夜的酒店如同家常便饭。
但伴随巨额财富而来的,是 “发国难财” 的骂声和 “奸商” 的标签。
一边是令人咋舌的财富神话,一边是汹涌的道德争议,这个踩着疫情风口暴富的商人,在五年后的今天,究竟活成了什么样?
林栋的家族三代深耕医疗器械,父亲的工厂常年为三甲医院供应耗材。
但这位 “医三代” 从小对听诊器和注射器毫无兴趣,反而痴迷于摆弄相机镜头。
大学毕业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拿着 300 万启动资金一头扎进摄影行业。
他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开了三家高端摄影工作室,还签下几个小网红,结果不到两年就亏得底朝天。
“器材更新比赚钱快,客户审美比变脸还快”,多年后他调侃这段经历时,眼里还带着无奈。
2019 年,在父亲的勒令下,林栋极不情愿地回到家族赛道,成立了一家小型医疗贸易公司。
可他既不懂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又拉不来医院订单,公司成立半年没做成一笔正经生意,账上只剩下不到 50 万现金。
就在他快要关掉最后一间办公室时,2020 年初的疫情警报突然拉响。
2020 年春节,林栋刷着手机上 “一罩难求” 的新闻,突然注意到药店门口排起的长队。
当时普通医用口罩价格从几毛涨到几块,KN95 更是炒到几十元一个,而他父亲的工厂正好有生产口罩的基础设备。
林栋立刻联系供应商,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国内熔喷布价格从每吨 2 万飙到 40 万,口罩机更是有钱都买不到,即便抢到原材料,生产出的口罩也因缺乏资质无法进入正规渠道。
就在这时,他看到土耳其取消口罩进口关税的政策新闻。
带着仅剩的资金和借来的 300 万,林栋飞赴伊斯坦布尔,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租下长期套房,每天出入奢侈品店 “撑场面”,还雇了四个保镖随时跟着。
然而,当他把 300 万定金打给一家土耳其贸易公司后,对方突然失联。
不仅货源没到手,连回国的机票钱都差点凑不齐,酒店房费都开始拖欠。
300 万定金打了水漂时,海外二次疫情正悄然发酵。
2020 年下半年,欧洲疫情二次爆发,海外口罩需求再次井喷。
这次林栋没有重蹈覆辙,他抵押了父母的房产,加上之前回款的资金,在老家工业园区火速建起口罩厂。
他花高价从德国进口熔喷布生产线,又挖来行业专家组建品控团队,每一批口罩都要经过三次检测。
当时国外客户最怕收到不合格产品,林栋的工厂因为通过率 100%,渐渐在海外圈子里有了名气。
靠着 “当天下单三天发货” 的效率和稳定质量,订单像雪片般飞来。
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发 200 个集装箱,仓库 24 小时灯火通明,连门口的保安都在帮忙点数。
年底算账时,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60 亿。
而日赚千万的风光背后,道德审判早已在网络蔓延。
“国难当头赚黑心钱”“发灾难财的奸商”,随着林栋的财富故事传开,类似的骂声淹没了网络。
有网友翻出他在迪拜炫富的照片,对比医院里紧缺口罩的新闻,愤怒地要求有关部门调查。
面对汹涌的质疑,林栋始终没正面回应。
直到一次行业论坛上,他被记者追问时才淡淡说道:“生意就是生意,我没违法,也没卖假货,凭什么不能赚钱?” 这句话更是把他推上风口浪尖。
他的沉默和直白,让争议愈演愈烈。
但当口罩价格跌至 2 毛一个,他的转型早已启动。
林栋很清楚,口罩生意是风口上的泡沫。
2021 年起,他开始悄悄布局医疗器械,把赚来的钱投入研发,专门攻关精密注射装置这类高附加值产品。
他效仿行业龙头的做法,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还收购了一家有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小企业。
现在的他很少出现在奢侈品店,反而经常泡在无菌车间,连穿衣风格都变成了低调的工装风。
据圈内人透露,他的公司已经推出了几款胰岛素注射笔,虽然市场份额还不大,但已经通过了几家大型药企的认证。
那个曾经靠口罩暴富的 “投机者”,正在努力成为真正的医疗企业家。
从濒临破产到一年狂赚 60 亿,林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
他踩着疫情的风口起飞,也承受了财富带来的争议。五年过去,口罩价格回归平价,风口上的泡沫早已破灭,而林栋却在争议中完成了转型。
或许正如他所说,生意就是生意,但如何在商机与道义间找到平衡,永远是每个商人的必修课。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