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教委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行动十项措施》的通知。
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行动十项措施的通知
各职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师生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素养,推进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要素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市教委研究制定了《天津市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行动十项措施》,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2025年4月27日
天津市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行动十项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变革,强化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与科技双向赋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教学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着力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如下措施。
一、优化专业布局
开发职业教育专业适配产业大模型,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适配度。推动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数据工程技术等专业,加大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专业升级改造力度,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积极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微专业,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的场景应用组建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引导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等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加大人工智能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职业学校在“双高计划”“双优计划”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业的投入,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
研制《天津市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指南》和《天津市职业学校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推动育人方式向“师—机—生”三元交互方式转变,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精准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工智能技术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动力与材料、生物与化工、交通运输等10个专业大类积极开展“现代工匠”“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研究与实践。率先推动国家级和市级“双高校”结合专业实际创设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开发赋能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辅助教学的智能工具。推动天津市职业大学探索实施学生“数字档案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分析培养过程数据,生成培养画像,助力个性化学习与评价。
三、重构课程体系
对标企业岗位要求和标准规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专业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推动职业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广泛开设人工智能公共选修课,推动职业学校结合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将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支持职业学校建设“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构建人工智能通识课+专业核心课+人工智能交叉课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进天津市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指导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新一轮“课改”,将人工智能国产软件、模型、技术和应用场景融入课程建设,提升相关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对教学应用场景进行合规性审核,正确引导学生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的向善思考,开展紧贴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教育,选树一批典型案例。
四、加强教材建设
依托天津市职业教育课程研发与应用中心,深化课程教材产教联合开发机制,支持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职院校联合领军企业、重点企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打造一批精品通识课程教材,开发一批反映生产工作场景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着力丰富资源形态,广泛吸纳教辅教案、教学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智能作业、互动课堂、线上教学等资源,大力开发《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国产Linux系统管理》等数字教材。在市级规划教材认定和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奖申报推荐中,对于人工智能相关教材给予适当倾斜。
五、提高教师素养
基于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出台《天津市职业学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面向专任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全员轮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研究,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设计大赛,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创设“AI教学创新工作室”,培育30个高水平教学团队。依托天津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增设教师专业发展(人工智能)服务栏目,汇聚共享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和应用案例。积极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教师实践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平台,健全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试点“双师型AI导师”机制,推动企业工程师通过远程协作参与教学。推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联合合作企业组建一批专业群虚拟教研室,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协同教研。
六、打造实践基地
推动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升级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在线实训教学平台,面向全市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开放申请注册管理,提供算力服务与在线课程教学服务,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领域人才培养。推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不断更新人工智能实训项目,构建包含实体装备、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平台的实训体系,开发基于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多维度一体化实训资源,构建教学环境、实训场地、工作场所与虚拟场景融合的教学空间,探索AI情景式教育教学和职业技能智能化测试与评估指导。
七、深化产教融合
支持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等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在交通物流、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重点领域建设AI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数据开发教学案例。联合华为、联想、科大讯飞、360等企业共建“AI+产业学院”,开发校企联合课程与认证体系。推广实施人工智能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鼓励企业深入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技能竞赛,引导学生以产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支持建设天津市产教城融合智能体综合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对接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技术研发需求、项目合作需求和学校人才供给信息、科研成果信息。发挥信创产教联合体、天津市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等平台作用,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构建创新融合、开放多元的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八、创新国际合作
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国际交流,依托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平台,举办“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专题国际论坛,推动设立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赛项,加强相关优秀成果转化与应用。组织天津市职业大学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国际职业教育联盟,高水平推进俄罗斯、肯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鲁班工坊人工智能和信息类专业建设,为当地培养信息技术、语音识别、图文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赋能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升级,推出云计算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配套国际化数字化教学资源。
九、提升院校治理
深化人工智能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融合创新,支持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建设,完成专业群教室、实训室智慧化升级全覆盖,部署5G全息投影、VR设备交互系统,打造“物理虚拟”融合教学空间,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典型学校。鼓励职业学校建设校本数据中心,涵盖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党建思政、资产与设备管理、科研管理、服务管理等基础数据,打造学校管理、教育分析评估的综合平台。深化教育评价方式改革,深入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评价、诊断、改进,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和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数字素养培养。
十、强化保障措施
发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优势,集中资源力量,打造“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天津方案。依托职业教育重大改革项目,设立“人工智能+”专项任务,强化资金和资源支持。加强评价引领,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鼓励职业学校将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情况纳入教师教学档案袋,开展职业学校人工智能建设与应用情况视导。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落实网络与数据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来源: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