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带的废墟还在冒烟,医院的走廊里挤满了受伤的儿童,断水断电的居民在废墟中寻找食物。
这场从1948年延续至今的冲突,已经造成数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看着新闻里巴勒斯坦人的绝望,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这里的战火永远停不下来?
其实翻开中国史书就会发现,类似的故事早就有记载。
打开世界地图,巴勒斯坦的位置简直是“天生惹麻烦”的典型。
它正好卡在亚洲、非洲、欧洲的十字路口,北边是叙利亚,南边是埃及,东边是约旦,西边是地中海。谁控制了这里,谁就能卡住三大洲的贸易通道,军事上也能进退自如。
古代的埃及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近代的奥斯曼帝国、英国,都把这里当成必争之地,就像几伙人抢一座架在咽喉要道上的桥,不打起来才怪。
比地理位置更麻烦的是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把耶路撒冷当成“圣地”。
犹太教说这里是上帝应许给他们的地方,哭墙是他们最神圣的祈祷场所;基督教认为耶稣在这里受难复活;伊斯兰教则相信先知穆罕默德曾从这里夜行登霄。
三种信仰都觉得自己对这片土地有“神圣所有权”,这种从骨子里的排他性,让“共享”变成了奢望。就像三家邻居都拿着祖传房产证说整栋楼是自己的,这架能吵到天荒地老。
历史的断层更让矛盾雪上加霜。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迁徙到这里建立过国家,但好景不长,被埃及、巴比伦、罗马等帝国轮番征服。
公元70年,罗马军队一把火烧了耶路撒冷的圣殿,杀了150多万犹太人,剩下的全被赶出家园,开始了长达两千年的流浪。
而阿拉伯人在中世纪后慢慢成了这里的主要居民,在巴勒斯坦生活了上千年。两拨人对“谁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各有各的历史账本,根本算不到一块儿去。
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要命位置”,比如古代的西域。
夹在中原、草原、波斯之间,谁都想占,汉朝到唐朝打了几百年才勉强稳住。但只要中央王朝一弱,这里就立马乱成一锅粥。
巴勒斯坦的困境,其实从它成为三大洲枢纽、三大宗教圣地的那天起,就埋下了伏笔。
巴勒斯坦的乱局,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外人“搅”出来的。最开始动手脚的是英国。
一战时,英国为了打垮奥斯曼帝国,玩起了“双面间谍”的把戏:一边对阿拉伯人说“你们帮我打奥斯曼,我支持你们独立”;另一边又偷偷对犹太人承诺“以后帮你们在巴勒斯坦建国”。
一战中的奥斯曼帝国
就像两个小孩打架,旁边有人一边给这个递拳头,一边给那个递砖头,就盼着他们打得更凶。
1922年英国正式“托管”巴勒斯坦后,更是把“分而治之”玩到了极致。他们默许甚至鼓励犹太移民涌入,还帮着犹太人用资本手段抢土地。
当时犹太商人拿着在欧洲积累的财富,在巴勒斯坦大量收购农田、商铺。有些阿拉伯农民不懂现代契约,稀里糊涂就把祖祖辈辈种的地卖了,最后无地可种,只能变成流民。
短短几十年,犹太人控制的土地从最初的零星小块,扩张到能支撑建国的规模。
1947年联合国抛出的“分治方案”,更是把这种不公推到了顶点。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占总人口67%,却只分到42%的土地,而且多是沙漠和丘陵;犹太人只占33%,却拿到了57%的肥沃平原和沿海地区。
更过分的是,方案压根没明确巴勒斯坦的建国路径,只单方面支持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这就像有人闯进你家,把客厅、厨房划给外人,只给你留个储藏室,还说“这很公平”,换谁都得拼命。
这种“殖民势力强行划界”的套路,中国历史上太熟悉了。清朝末年,列强在东北、西北划分势力范围,故意制造民族矛盾,就是为了方便他们掠夺资源。
巴勒斯坦的伤口,从英国托管那天起,就被外人撒了盐,再也没法好好愈合了。
冲突爆发后,双方的力量差距越拉越大,几乎成了“碾压局”。犹太人靠着几十年的资本积累和外部支持,早早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组织和经济体系。
以色列建国当天,就有美国、苏联等大国承认,很快获得了大量军事援助。他们的军队拿着先进武器,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连像样的武器都凑不齐,只能靠民间自发抵抗。
但阿拉伯人这边则陷入了“一步错步步错”的被动。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了流民,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政治上也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各个部落、派别各打各的,谁也不服谁。
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几个阿拉伯国家虽然出兵了,但各有各的算盘,根本不团结。埃及想占加沙,约旦想抢西岸,没人真心为巴勒斯坦人打仗,最后输得一塌糊涂,反而让以色列趁机扩大了地盘。
以色列则抓住机会不断“滚雪球”。每次战争后都要抢块地,从戈兰高地到西奈半岛,再到约旦河西岸,地盘越打越大。
他们还搞“定居点战略”,在占领区建犹太人社区,用铁丝网、隔离墙把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切成小块,就像把蛋糕切成碎渣,让你再也拼不回去。
现在以色列的领土比1948年刚建国时扩大了近一倍,而巴勒斯坦人能实际控制的地方,只剩下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零星飞地。
这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循环,在中国历史上也上演过。
西晋末年,中原王朝内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南下,由于缺乏统一抵抗,最后导致“五胡乱华”,中原陷入百年战乱。
巴勒斯坦的悲剧证明,当一方有组织、有外援,另一方一盘散沙、无依无靠时,冲突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五胡乱华
现在的巴以冲突,早就不是简单的“抢地盘”,而是成了“内部分裂+外部纵容”共同喂大的毒瘤。
巴勒斯坦内部到现在都没拧成一股绳。法塔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掌控加沙,两派因为政治理念不同,打了十几年口水仗,甚至动过手。
哈马斯主张武装抵抗,法塔赫倾向谈判,连“怎么抗争”都没达成一致,更别说对抗以色列了。
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也越来越“虚”。埃及、沙特这些国家,要么和以色列偷偷建交,要么忙着自己的事儿,嘴上喊着“支持巴勒斯坦”,实际帮忙的越来越少。
最近几年,阿联酋、巴林还和以色列建交了,把巴勒斯坦人晾在了一边。
以色列与阿联酋和巴林在白宫签署关系正常化协议
以色列这边则有恃无恐,因为背后站着美国。美国每年给以色列几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在联合国安理会为它“一票否决”任何不利决议。
以色列炸了加沙的医院、学校,杀了大量平民,国际社会除了谴责几句,啥实际措施都没有。
这种“有人撑腰”的底气,让以色列越来越霸道,甚至敢公开叫板联合国,要求秘书长辞职。
更要命的是,以色列把“扩张”写成了国策。他们通过《基本法》规定“整个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在约旦河西岸建了100多个定居点,超过60万犹太人住在那里。
这些定居点就像钉子,深深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让“两国方案”越来越难实现。
中国历史上,这样“内部分裂被外人利用”的例子太多了。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中央管不了地方,吐蕃、回鹘趁机入侵,国力越来越弱。
巴勒斯坦的现状也在回证历史教训:只要内部不团结、外部有靠山,冲突就永远没有尽头。
翻开中国史书,化解族群冲突、维护领土完整的智慧其实早就写得明明白白。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守好边界,立住规矩”。
周朝搞“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划定诸侯国边界和义务;汉朝在西域设都护府,明确主权归属和管理规则,都是这个道理。
巴勒斯坦的教训就在于,从一开始就没建立清晰的主权边界和资源分配规则,才让外人有了可乘之机。
西域都护府
另一条重要教训是“内部必须攥紧拳头”。唐朝初年为啥能打败突厥、经营西域?因为中央集权强,内部团结。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就是因为藩镇势力太大,中央管不住,内部先乱了套。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如果能早点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而不是部落林立、派别对立,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
还有一点,“别指望外人施舍公平”。中国历史上,凡是靠列强“调停”解决的争端,最后都没好结果。
清朝末年寄希望于列强干涉日本,结果丢了台湾;民国时指望国联调停九一八事变,结果东北沦陷。
巴勒斯坦把希望寄托在联合国和大国身上,可这些外部势力各有各的算盘,根本不会真心为他们做主。
加沙的硝烟还没散去,哭墙下的祈祷依旧沉重。巴勒斯坦人的结局,其实早就藏在中国史书的字里行间: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必须自己立得住;多族群共处的地方,必须有明确的规矩;面对外部压力,内部必须攥紧拳头。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希望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能早日迎来和平,也希望我们能从这些血的教训里,读懂“守土有责、团结自强”的真正含义。
巴勒斯坦大使控诉国际社会对加沙的苦难视而不见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