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两天去咖啡节。
据说已经办到第九届了。
已经办成了一个品牌,是以,国内国外的咖啡店主,来了不少。
有各种咖啡节的排队王,有各种调饮界的创意玩法,包括,还有各类冰淇淋,各类现做汉堡。
很多档口的队伍,也确实排得很长很长很长。
长到我们失去了尝试的兴趣。
谁耐烦在福州的夏夜,哦不,秋老虎夜色里,顶着尚未完全散去的暑气,去排半小时以上的队,只为了一杯加了肉桂、伏特加的调饮咖啡?
对的,在福州的这种相较于上海的咖啡展来说,只是一个小游乐场的咖啡节里,纯咖啡的档口非常的少,大约就十来家吧,但是,调饮类的花式咖啡,就非常多。
并且,价格也很贵。
一杯普通的调饮,起步价就40块以上。
手冲的纯咖啡,起步价也才这么多。要知道,要想纯粹的体现一杯咖啡的韵味,纯手冲的咖啡,需要使用到更好的豆子,以及更精湛的手冲技术。
顺便说一句,手冲咖啡的技术,比冲泡茶叶,难上太多了。
村姑陈和李麻花,至今没学会。
不过,调饮咖啡的档口数量更多更大,想必也是基于招商方面的考虑。
我跟招商的人员聊过,当下的咖啡市场,喜欢调饮的人,比喜欢手冲咖啡的人,要多得多得多。
为了吸引人气,为了不冷场,也为了给场地周边的餐饮店尽最大可能地引来人流,调饮咖啡,必须要多。
另外,我们在人头攒动中,还发现了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咖啡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
大约就是略懂得一点咖啡的知识,可能连豆子来自于哪个产区,每个产区的特色是什么,都不太清楚。
但就已经可以去开一家店,卖调饮咖啡了。
这一点,跟当下的茶行业,何其相似。
《2》
最近发现,一个官媒的直播间,不知道被谁承包走了,开启了卖茶之路。
在媒体界,那个官媒的影响力是非常之巨大的,拥有无数自动会关注它的粉丝群体。
想来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拥趸,这家电商公司才会看中这个官媒,并且承包它吧。
当然许也还没有走到承包那一步,可能只是试播几场,试个水。
但是,然而,村姑陈非常之不理解的是,这家官媒首开带货直播,不是卖非遗传承产品,不是卖山珍,不是卖海味,不是卖滋补品,不是卖电器,不是卖服装鞋帽,而是卖茶。
三百六十行,无数款产品,无数款货物,为何,偏偏,单单,他们就选中了茶叶呢。
茶行业有什么特别之处,令外行们如此热爱,在首开直播的时候竟然弃保健品而选择了它?
百思不得其解。
去过咖啡节之后,看到那么多调饮咖啡店鳞次栉比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
原来,茶跟咖啡一样,入门的门槛,都是很低的。
低到谁都可以进,谁都可以自成一派,甚至,谁都可以自封老师。
咖啡界还好,顶多包装一下自己,说是某某比赛金奖,某某大赛第一名。
茶圈就胆大多了,名不见经传的一个人,连贡眉和寿眉都分不清楚的一个人,就敢自称,**老师。
赵老师、钱老师、孙老师、李老师、周老师、吴老师、郑老师、王老师.....
《3》
一眨眼,十年间,无数的老师在互联网茶圈、在短视频、在直播间里立了起来。
自我介绍永远都是同一个口径:
大家好,我是**老师。我从事茶行业相关工作十(二十)年了,参加过无数个比赛大赛,获得了***大赛的第一名、***比赛的第一名、****全国赛事的总冠军、***大奖赛的金奖.......
一长串背得溜熟的头衔跟小岳岳报菜名一样报出来,吓得茶友们纷纷慷慨解囊——不买都对不起这些奖项。
只是,有心人若是去查,便会发现,这些“大赛”,真正的规模都不大,并且,有些“大赛”的主办方甚至寂寂无名,甚至,连比赛的结果都没有在茶圈里引起什么水花。
跟社区里自娱自乐的广场舞比赛,性质没差多少。
在这种虚构出来的“比赛”里“获奖”的老师,含金量已经是不高的了,那么,他(她)们推荐的茶,含金量又有多高呢?
一个不是靠自己懂茶,识茶,能传播正能量而立身于茶圈,而是通过各种歪门邪道来立足于茶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人类。
完全可以用古文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之。
“汝,汝,汝,非人哉。”
(“汝”字在福州话里,念“女”,意思是,你。)
《4》
有心人应该已经发现,当下的互联网茶圈,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茶叶市场了。
闲下来的时候,你随便打开一个平台,刷一刷短视频,刷一刷直播,平台立马就能给你推荐无数个卖茶叶的直播间。
那些视频和直播间里,灯光打得美仑美奂,房间装饰得富丽堂皇,设备精良得堪比明星出场。
小黄车里的产品,六大茶类都有,绿,红,白,黑,青,黄,应有尽有,包装精美华贵。
坐在里面的主角,或老,或少,或男,或女,一律穿茶服,戴三四五六条手串,表情庄严,俨然一位大师尊者。
桌上摆着几盒茶叶,几饼茶饼,几套茶具。
灯光璀璨之下,就开始讲了,泡了,喝了。
然后,就端着架子开始推荐了。
“**老师特别推荐”
“**老师度身订制”
“**老师倾情介绍”
接着便是熟悉的,3、2、1上链接~~
后台的水军瞬间启动起来,抢着下单,抢着付款,抢着给好评,抢着带起一波销售热潮.....
真实的茶友一看,哇,这么多人买这位老师推荐的茶,那肯定是不错的,从众心态之下,茶友也去下单了。
鱼儿,就这样,上钩了。
《5》
某天,李麻花去做头发,排队的时候无聊,一时兴起,去刷了已经知道的几个在行业内冒得很快的茶叶直播间。
惊奇地发现,他们的销量,那真的是很高啊。
动不动就是几百万件,几千万件,跟他们相比,我们家的销量,简直就是小儿科,都不够人家的零头。
真实上,他们的数据真的有这么好吗?
肯定不是。
一大半都不是真实的。
不由想起了昨天看过的一篇社评。
标题叫做:线上人均豪车?真正的时代符号隐藏在人间烟火气中。
讲的是,在当下社交平台上,几乎人人都在晒自己出入有豪车,月月去旅行,动不动就吃大餐。
但实际的生活中,9块9的咖啡卖得非常好,15块的快餐店营业额飞涨,10万以下的代步车,数据远远领先于其它。
人人都要面子。
所以,人人都要把自己店铺的数据做得好看一点,再好看一点。
这种心态,跟开着经济型代步车,却虚荣地自称买了BBR等级的车一样。
只想穿着华丽的袍,却不去想,这袍上,有多少只虱子。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