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亏7亿!关店200家!“中式老钱”和府捞面,真的还有人在吃吗?

40一碗的和府捞面,自诩是“书房里的养生面”,是资本眼里的“香饽饽”。


E轮融资近8亿元,门店数突破400家,虽然一碗预制草本汤面卖到40元,打工人们依旧排队也要打卡。


然而到这两年,三年累计亏损超7亿,客流量腰斩,关店近200家,高管集体跑路,消费者骂声不断,就连降价、开放加盟也救不了场。



去年,和府捞面被迫无奈自降身价,全线产品价格下调30%,招牌产品价格维持在16至30元。


虽然价格直接下跌三分之一,但大家对这这碗“中式老钱面”的吐槽声丝毫没减,反而更加嫌弃。


不管和府捞面做什么、干什么都是错的 都会被骂。


曾经的“高端面馆”标杆,怎么就被大家嫌弃成这样了?


01


和府捞面诞生于2012年,创始人李学林瞄准了“高端面馆”的空白,把一碗面卖到了30-50元,最贵的蟹粉面甚至标价108元。


凭借书店般的装修风格和“草本养生汤”的营销,它迅速在北上广深CBD的商场里站稳脚跟,高峰期全国直营门店超过500家,目标客群是月入2万+的都市白领。



一碗番茄肥牛面35元,配上20元的小吃和30元的咖啡,轻松收割“精致午餐”的溢价。


但看似光鲜的背后,问题早已暗流涌动。


食品安全问题成了第一颗雷。


2021年,上海某门店被曝出老鼠尸体出现在出餐口,店员直接捡起扔回后厨,引发全网哗然。


此后,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吃出塑料丝”“汤里漂虫子”的投诉层出不穷。


更讽刺的是,和府官网曾大谈“品质透明稳定”,但面对媒体追问,公关部却始终沉默。



消费者不禁质疑:所谓“养生”,难道就是拿过期原料和异物糊弄人?


紧接着,“料理包”争议彻底撕碎了高端滤镜。内部员工爆料:“门店没有拉面师傅,面和浇头全是工厂预制,汤底就是料理包兑水”。


尽管和府坚称这是“中央厨房标准化”,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养生汤用浓缩骨汤包,这和方便面有啥区别?”


原本标榜的“现熬”卖点成了笑话,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和府捞面最初的目标客群是“都市白领”,但现实狠狠打了脸。


一位消费者直言:“两个人随便点两碗面加小食就上百块,有这个钱不如吃顿火锅。”


当竞品如陈香贵、马记永以20元左右的定价抢占市场时,和府的高价策略显得格格不入。


2023年,它被迫降价,30元以下产品占比超50%,但消费者仍不领情:“降了价,面还是那碗预制面,汤还是料理包,凭啥让我掏钱?”



归根结底是因为一开始调子起的太高了,但产品跟不上调子,更尴尬的是,下沉市场根本不吃这套。


和府曾豪言要“深入2000多个县级单位”,但关店数据却显示:中山、烟台等二三线城市门店陆续关闭,西安、佛山等地关店率超过50%。


小镇青年对40元一碗的“养生面”毫无兴趣,反而觉得“装修太端着,不如街边牛肉面实在”。


高端定位成了扩张的枷锁,降价又让老顾客觉得“跌份儿”,和府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困局。


02


如果说外部危机是导火索,那内部管理混乱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2年,和府被曝出10位VP级高管集体离职,涉及产品、运营、品牌等核心部门。


一位供应商透露:“对接人换得太快,刚熟悉又得重新磨合。”



离职潮背后,是创始人李学林的“独断专行”。员工吐槽:“公司文化就是‘绝对执行’,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这种强势风格在扩张期尚能维持,一旦遭遇危机,团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瞬间崩塌。


雪上加霜的是,和府在2022年两次全员降薪,总监级工资打4折,普通员工打5折。


一边画着“2025年营收80亿”的大饼,一边克扣员工收入,士气跌至冰点。


与此同时,李学林却高调宣布“投入5亿建四大基地”,甚至计划出海开店。



员工嘲讽:“工资都发不起,还吹什么万店梦想?”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操作,让内部彻底离心离德。


那就算降价消费者路过都要“啐一口”,和府捞面到底靠谁活着?


和府捞面不赚“穷鬼”的钱,本质上和府捞面还是卖给投资人的,能活也是靠投资人的爱的供养。


和府捞面一轮融资就8个亿,这在连锁面馆里想都不敢想,直接打破最高融资记录。


6轮融资超16亿,估值甚至一度冲到70亿。


要知道马记永、陈香贵估值也只是超10亿。


但最近几年资本的热情,在亏损面前迅速冷却。


大股东绝味食品连续减持股份,套现超1.6亿;


2023年传出港股IPO消息后,市场反应冷淡,募资目标从15亿港元缩水到不足8亿。



投资人直言:“高端面馆的泡沫破了,和府的模式根本撑不起估值。”


行业环境也在剧变。


2024年,面馆赛道陷入疯狂内卷:陈香贵、五爷拌面靠“现炒浇头”抢客,遇见小面用“9.9元套餐”打价格战,甚至街边小店都开始提供免费加面、小菜自助。


反观和府,既做不到极致性价比,又缺乏创新菜品,只能靠“会员送溏心蛋”“超时免单”等小恩小惠硬撑。


一位消费者总结称:“和府就像个过气网红,除了那排假书,啥也没留下。”


03


和府捞面的危机,本质上是“伪高端”模式的破产。


它用资本堆砌出的“书房氛围”和“养生概念”,掩盖不了供应链漏洞、管理混乱和产品力不足的硬伤。


当消费者看清“料理包兑水”的真相,当资本不再为故事买单,等待它的只能是关店、亏损和口碑崩塌。



如今的餐饮市场,早已过了“装修溢价”就能通吃的年代。


消费者要的是真材实料、价格透明,品牌要的是扎实内功、长期主义。


没有品质支撑的高端,终将沦为一场自嗨的泡沫。


至于谁是和府捞面的核心粉丝这件事,至今是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美食   消费者   料理   融资   浇头   投资人   资本   员工   溢价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