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清朝仅仅是相对封闭清朝实际有七口通商

闭关锁国是西方话语的产物,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西来可以吸纳佛教,东去文化辐射东亚。处在东亚文化圈的清朝,有实力傲视周边,也强化了天朝的心态。

但绝不是闭关锁国。

海禁到解禁

清朝曾厉行海禁,时间是顺治十七年到康熙二十三年。这一时期的海禁政策主要是为防范台湾郑氏抗清集团,三藩中的广州尚氏集团。

前者依仗其海军优势,纵横沿海各省,打得清军顾此失彼,望洋兴叹。最后终于逼使清廷决定进行海禁,不仅禁海,而且“迁界”(1660年)。所谓迁界,就是强制要求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到五十里不等,制造一个巨大的无人地带,使郑氏集团无法从大陆获得人员与物资的补充。

这一政策先顺治十七年在部分地区试行,终于在顺治十八年定为国策,于次年(康熙元年)全面推行。也才出现了今天熟知的“片帆不得下水,粒货不许越疆”的情形。

这样的一个军事导向的海禁政策,一直持续到三藩与台湾问题相继解决。康熙二十三年七月正式宣布,废除海禁。

清朝的对外关系

清朝将对外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入贡各国”,是加入朝贡体系的国家;一类是“来市各国”,指未进入朝贡体系的国家。

中国的驿站系统只为朝贡使团提供免费服务。

对于没有纳入朝贡体系的国家,甚至在礼仪问题上和中国争执不休的英国,清廷都没有拒绝和他们展开贸易。只是出于管理的方便,将他们限定在某一个具体港口罢了

可见清廷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似以往认为的那样僵化。

清朝时期,通商口岸由明朝的三口通商变成了江(云台山)、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省。

出于管理的方便和对来客的照顾,不同口岸负责不同国家的贸易。如宁波负责对日贸易广州则负责接待欧洲商人。清朝对商船出海在规格、目的和来回时间上都有严格限制,从而形成了欧洲商人来,中国商人不去的情形。

如果再算上澳门这个窗口,则中国在《南京条约》之前就已经是五口通商了,事实上开放的还不止上述五口。

清廷特许朝鲜的朝贡使节团在北京贸易八十天后再回国。在九连城设立市舶市场,让朝鲜商人来华贸易。

自《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廷也特许俄国使团“每四年来京一次,可带二百人马队,在北京俄罗斯馆买卖八十日”

这样说来,则是七口通商。

对国内商人到海外贸易缺乏支持

尽管清王朝和其他国家保持着贸易,但只知道做生意不知道搞文化交流,只对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不把自己老百姓当回事。

中国人出海不仅要上报官府,而且要限三年之内返回,“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滞留海外者视同自动放弃天朝子民的身份,不再对之承担责任,这就使海外华人的处境非常悲惨。

1639年(崇祯十二年)到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西班牙人在南洋四次大规模屠杀数以万计华人;1740年(乾隆五年),荷兰人在爪哇又屠杀华人上万,明清两朝均保持沉默。

这就限制了中国人海外贸易的积极性,难以真实的接触外部世界。时日久长,自秦汉以降,经两宋而开启的中华海外贸易网络,就不免日趋土崩瓦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清朝   闭关锁国   海禁   清廷   贸易   中国   顺治   康熙   商人   广州   东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