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小区广场又热闹起来。65岁的刘大爷刚跳完广场舞,转身和老伴说:“今晚天冷,喝两口,暖暖身子。”而不远处,邻居赵阿姨却连连摆手:“医生说了,滴酒不沾才长寿!”两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围观的邻居们也加入了争论:“饭后一口小酒活到九十九,说的就是真理!”
“你们可别信,隔壁李大叔前两天才查出脂肪肝……”这类关于饮酒到底是益是害的“拉锯战”,几乎每家都在上演。到底哪种生活方式更健康?到底适度饮酒是否真的有益长寿,还是滴酒不沾才是关键?

最近,《柳叶刀》发布了一项跟踪长达十年、覆盖51万人的权威研究成果,这个答案不啻于在饭桌“养生谣言”中扔下了重磅炸弹。很多人以为,偶尔小酌不仅无害,反而有益健康,甚至可以“护心延寿”。但真相如何?
酒桌常言道,“每天小酌一杯,百病不沾身”,真有其事吗?在中国,“喝酒防心脏病”、“适量饮红酒能软化血管”之类说法在中老年群体中广泛流传。然而,《柳叶刀》这项重量级研究通过跟踪51万名中老年人长达10年的饮酒习惯及健康结局,揭示了饮酒与寿命之间的真实关系。核心发现令人震惊:

滴酒不沾组的全因死亡风险被定义为1.00(基线参考值);
那些每天饮酒1-2杯(约合13-24g纯酒精)的人,全因死亡风险为1.06,也就是说高出6%;
每天饮酒超2杯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更是上升到1.18(高出18%);
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啤酒,“绝对安全饮酒量”其实并不存在;
适度饮酒者的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也高出14%-40%不等,部分癌症、慢性肝病等风险明显升高。
权威解读认为,不存在能确保“既喝酒又长寿”的绝对安全剂量,平均寿命更加长的,恰恰是“滴酒不沾”的人群。

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是,酒精本身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一级致癌物,即便只是少量饮用,长年累月也会为身体“埋下地雷”。比如肝脏在代谢酒精时,首先会生成乙醛,这一物质对身体具有极强的毒副作用。如果把肝脏比作净水器,每次饮酒相当于多倒一勺污水进去,年复一年滤芯终究会堵塞。
分子层面,适度饮酒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它能让人体内炎症水平升高,促进心血管老化,还易导致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疾病。
许多人抱有侥幸心理:“别人喝得比我还多,不也没事?”但权威数据给出明确答案,哪怕是在“适度饮酒”的统计人群中,随着饮酒量略有增加,各类慢性疾病(尤其是肝癌、胃癌、乳腺癌等)相应风险都明显攀升。
同时,酒精还会诱发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隐匿性健康损害。更糟糕的是,部分人喝酒后容易“脸红、上头”,这是遗传性乙醛脱氢酶缺乏,意味着同样摄入剂量到体内的乙醛更多、危险更大!

当然,并非人人都能滴酒不沾。节日应酬、亲友聚会难免杯觥交错。健康专家给出以下建议,助你降风险、护健康:
能不饮酒尽量不饮酒,特别是基础疾病患者、孕妇、青少年应严格忌酒。
一旦不得已饮酒,每次摄入纯酒精不宜超13-15克(约半瓶啤酒或约一小杯葡萄酒),切忌空腹饮用。
饮酒时搭配主食或高蛋白食品,有助延缓酒精吸收,减轻肝脏负担;
多喝水,及时补充蔬果,有助加速代谢。
喝酒后如出现睡眠变浅、头晕、皮肤泛红、口腔异味等情况,警惕是肝脏“超负荷”预警,应尽快就医。

卫生健康中国行动纲要也多次发文强调:“饮酒无安全线,酒精摄入只有‘越少越好’,能不喝就不喝。”现实中,许多“以酒养生”的观念缺乏科学证据,反而使不少原本健康的人逐步滑入慢性病“深坑”,后悔莫及。
值得提醒的是,不饮酒不是生活没乐趣,真正带来长寿的,是健康作息、营养均衡、适量锻炼和积极情绪管理。如果你时常处于被饮酒邀请包围的状态,学会善意拒绝、把健康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总而言之,《柳叶刀》大型研究再次用铁证告诉我们:“滴酒不沾更容易长寿;饮酒,无论多少都存在风险。”真正健康长寿的生活,并不靠酒杯里的一点点“微醺”,而是在岁月的每一天践行科学健康的选择。如果你还在酒桌上犹豫,不妨今天起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为自己,也为家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公室.《健康中国行动》
3.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酒精与健康状况报告》
4.《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