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的最高境界是强肝,1个中成药肝肾同调,肝好肾自安!

补肾的最高境界是强肝,尤其是到了中年,这点更得重视!

临床观察发现,单纯肾虚的人其实不多,但肝气不舒、肝失疏泄的人比比皆是。肝脏是“将军之官”,主疏泄、调气机,更是“体阴而用阳”的脏腑——它既要藏血濡养全身,又要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一旦肝“累”了,气机堵了,全身气血运行都会受阻;更关键的是“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肝不好,肾精生化无源,补肾又从何谈起?

更麻烦的是,现在很多人一听说补肾就忙着用熟地黄、山茱萸这类滋腻的补药,可肝气不舒、气机堵着的时候强行进补,补药根本运化不了,反而郁而化火,变成“虚不受补”,越补越烦躁、失眠、上火,补肾效果全打了水漂。

那到底该怎么补?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先疏肝、再调脾、后固肾”的肝肾同调中成药——肝苏片。它针对现代人“肝郁+肝伤”的痛点设计,疏肝不耗气、解毒不伤正,肝好了,肾精自然有源头,全身气血都通畅!

肝苏片:疏肝解毒、健脾固肾的“肝肾调和剂”

肝苏片源自民间经验方,结合现代制药工艺制成,主要成分为扯根菜(赶黄草),辅以其他道地药材(部分方剂会根据具体制剂调整)。中医认为,扯根菜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脾经,能“疏肝利胆、解毒退黄、健脾化湿”,是肝病调理的“天然药”;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的槲皮素、没食子酸等成分,能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炎、肝纤维化等有明确改善作用。

肝苏片的核心思路很清晰:先疏解肝郁、清除肝毒,再调补脾胃、生化气血,最终达到肝肾同养的目的。具体拆解它的“三步调理法”:

第一步:疏肝气——让肝“活”起来

现代人压力大、情绪差,肝郁成了“通病”。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不仅会胸胁胀痛、叹气、烦躁,还会影响脾胃运化(肝郁克脾),导致食欲差、腹胀、大便黏腻;更关键的是,肝郁会阻碍肾精的生化——肝藏血,血不足则肾精无以化生,补肾就成了“无米之炊”。肝苏片中的扯根菜,最擅长的就是“疏肝利气”。它能像“小扫帚”一样,扫去肝内的郁滞之气,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让气血运行顺畅,缓解胁痛、腹胀;另一方面调和肝脾,让脾胃不再被肝“欺负”,吃饭香、消化好,为后续补肾打下基础。

第二步:解肝毒——给肝“洗个澡”

现代人的肝太“累”了:熬夜耗肝血、喝酒伤肝阴、吃药(包括保健品)增加肝代谢负担、情绪压力导致“肝郁化火”灼伤肝阴……这些都会让肝“中毒”——轻则表现为疲劳乏力、眼干口苦、尿黄,重则可能发展为肝炎、脂肪肝甚至肝硬化。肝苏片的“解毒”功效正是针对这一点。扯根菜中的活性成分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内的毒素(如酒精代谢产物、药物残留、自由基)排出,同时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就像给肝做了个“深度清洁”,让肝恢复正常的代谢和解毒功能,避免“毒素堆积”进一步损伤肝肾。

第三步:健脾胃——给肝肾“供营养”

中医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不好最容易“连累”脾胃:肝郁克脾,脾失健运,不仅吃进去的营养吸收不了,还会生湿生痰,反过来加重肝的负担(痰湿阻滞气机)。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就算吃再多补肾药,也吸收不了,肾精根本补不起来。肝苏片里的扯根菜本身就有健脾化湿的作用,能改善肝郁导致的脾虚,让脾胃重新“动起来”:一方面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后天养先天”),另一方面运化水湿,防止痰湿内生。脾胃好了,气血充足,肝肾得到的滋养自然更充分,补肾才能“事半功倍”。

肝苏片适合谁?这些情况用它更对路!

肝苏片的核心是“疏肝-解毒-健脾”,因此特别适合肝郁脾虚兼肝损伤的人群,常见表现包括:

这3类人慎用,用错反伤身!

再好的药也要对症,以下人群需谨慎使用肝苏片:

最后提醒:肝苏片虽能疏肝解毒、健脾固肾,但它是“调理剂”而非“特效药”。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或严重的肝损伤,一定要配合西医规范治疗;日常调理还需少熬夜、少喝酒、保持心情舒畅,毕竟“最好的护肝药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养生   同调   成药   脾胃   气血   肝炎   损伤   生化   肝气   肝病   现代人   补药   全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