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晚开始,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纪录片《西迁壮歌》连续5天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展现浙江大学、文澜阁《四库全书》、故宫文物跨越千山万水的西迁之路。这条坎坷路上,无数中国文人志士为保护国宝文脉,谱写了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文军长征”史诗。

烽火起,文脉危亡启西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中国,一场以守护和赓续文脉为使命的文化西迁在中华大地豪迈上演。
彼时,日军推行“文化亡华”政策,轰炸学校、劫掠典籍,妄图推行殖民文化统治,从根基上摧毁华夏文明。
在浙江大学档案馆副馆长张淑锵看来,日本军队曾经架起炮对着大学轰炸,是想要毁灭中国人抵抗日本侵略的信心和精神。
面对日军的行为,《申报》在发表的社论《敌轰炸文化机关》中痛斥:“日军不仅轰炸大学,还轰炸中学,这会让中国倒退百年。”
战况危急,形势逼迫,搬迁势在必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率先联合内迁,其他高校也不得不分批撤离,尽管路径不同,却都向着西南、西北腹地跋涉,为守护教育火种,寻一方安身之地。

为保存教育文脉,1937年,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怀抱“教育救国、科学兴邦”之志,踏上西迁之路。他们辗转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地,历经4次迁徙,最终选择贵州遵义湄潭作为办学之地。
在这里,浙大找到了安放课桌的安身之所,开始了长达7年的办学生涯,直至抗战胜利。
在黔期间,浙大师生秉持“求是”校训,在青山绿水间潜心治学。没有电力,就用桐油发电、用木炭自制恒温箱;缺乏仪器,就用玻璃缸替代云雾室、竹管充当导管;没有电灯,训导主任费巩设计改良“费巩灯”照亮求学之路。
即便条件简陋,浙大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王淦昌提出《探索中微子的建议》,苏步青发表31篇学术论文,谈家桢研究镶嵌显性现象,51位两院院士与1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从这里走出。
英国化学家李约瑟曾应邀前来湄潭访学。回英国以后,他在中国大学委员会讲演中赞扬我国科学家,并说“联大、浙大可与牛津、剑桥、哈佛媲美”。
黔地安,文脉扎根续弦歌
作为抗战期间的战略大后方,贵州无疑是文化西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认为,从战略上来看,贵州因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当时还没有受到战火的殃及,相对安全。
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丛书之一,《四库全书》共计36000余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全书誊抄七套,分别珍藏于南北七阁。历经战火洗礼,文澜阁《四库全书》成为南方孤本。

1937年,由9名日本人组成的小分队潜入杭州,企图掠夺被称为“东方文化金字塔”的140箱文澜阁《四库全书》和88箱善本。
时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面对战火连天的时局,果断决定提前转运《四库全书》,让其离开杭州。陈训慈找到他的老师——竺可桢校长。

1938年初,竺可桢紧急电告国民政府教育部,强调“文澜阁《四库全书》硕果仅存”。国民政府教育部随即致电浙江,提出“兹为保全国家文献起见,望贵省府设法运黔”。
同年3月,浙大教授李絜非带着竺可桢筹集的2000元经费,与先期抵达的浙图保管员毛春翔等会合。为躲避日军轰炸与沿途土匪,他们规划了极为曲折的路线:从福建浦城,折返浙江江山,登浙赣铁路,经江西到湖南长沙,穿湘中、湘西,最终抵达贵阳,后藏于北郊地母洞。
国难之下,国宝颠沛流离,故宫文物南迁历经坎坷。
为避免日寇劫掠、战火毁损,故宫博物院约1.3万箱文物精品从1933年2月起就开始南迁,存于上海、南京,1937年11月后又疏散西迁分3路到西南。
作为西南大后方的安顺,迎来了西迁南路的故宫文物。南路的文物最早西迁,带走非常重要的80箱文物,其中不乏书画精品,有范宽的《群峰霁雪》、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等名画,还包括颜真卿、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马远、石涛、唐寅、沈周、文徵明等书画名家之作,可谓“珍品中的珍品”。这批国宝藏存放在安顺华严洞,在华严洞洞口处修建临时库房存放文物。
1938年11月,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成立,由庄严担任负责人,典守华严洞国宝。
贵州省文史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编纂顾久说,贵州人民守护的是华夏文明的火种,更是一个伟大民族在至暗时刻仰望星空的能力。

共生长,文军润黔谱新篇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西迁的典籍与学人,共同勾勒出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最为悲壮的文明守护图景。
1945年抗战胜利后,西迁高校东归,跨越山海的情谊,让战时“文化守护”的火把,化作“发展赋能”的火种。当《四库全书》从地母洞重归江南,故宫文物自华严洞启运,罗登义等学者却选择留下,在喀斯特山间播撒科学的种子,让浙大与贵州的缘分,从庙宇课堂延伸至新时代的航天育种。

历史学者沈卫平评价,故宫文物、《四库全书》和浙大等7所高校在抗战时期西迁到贵州地区,说明了贵州战略地位的重要,也说明了贵州各方面人士为保存中华文脉、保护中国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
2021年7月9日,在地母洞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入藏仪式。杭州文澜阁将一套珍贵的影印版《四库全书》赠送给贵州图书馆,这套《四库全书》被安放在地母洞旁边极具江南风格的贵阳文澜院。
202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回望历史,那些熔铸于战火的和平信念、沉淀于历史的文明基因,正化作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永恒闪耀。
在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看来,故宫文物南迁是人类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的贡献,故宫南迁文物得以基本完整保存,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的凯歌。
黔山贵水间,古籍墨香与实验室灯光交相辉映,西迁故事与时代新篇一脉相承。这场伟大的“文军长征”所孕育的精神力量,正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编辑/赵怡 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