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女儿偷偷网购商品,妈妈想要退货,商家:需狂扇孩子5分钟

前言

仅仅为了退回500块钱的商品,商家竟然要求家长扇孩子5分钟耳光,并且提供1000字的检讨,这样的霸王条款简直是闻所未闻。

就在前两天,有一位化名为李慧的孩子家长在网络上发文讲述了一件事情,她发现自己11岁的女儿用外婆的手机在网上下单了一套卡牌套装。

要知道这套卡牌并非是价值几块几十块钱的便宜货,它的价格足足有500元,于是李慧在臭骂了孩子一顿之后便想要找到商家退货退款。

可就是这么稀疏平常的一次退款,直接刷新了李慧的三观,网友们在得知之后也是争论不已。

资料图片

退钱先扇五分钟耳光

在网购普及的今天,买到不合适的商品想要退款实在是在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一些大的平台都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服务,这也让购物者省了不少的麻烦。

然而这次李慧的遭遇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商家的做法完全诠释了何为“霸王条款”。

在批评教育过孩子之后,李慧联系上了孩子购买卡牌的那个商家。

为了能够顺利达成目的,李慧的态度也是非常的客气,她向商家表示:

“这套卡牌套装是孩子拿着老人的手机偷偷买的,孩子才11岁,能不能帮忙把东西给退一下。”

面对李慧的询问,商家一开始并未及时回复,足足等了十多分钟之后他们才慢悠悠的发过来一张“未成年人退款须知”,看着上边标注的条款李慧也是气的头晕眼花。

“退款须知”不仅要求家长怒骂孩子三分钟,还要求提供家长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

这个扇耳光的视频时长需要达到五分钟,并且中间还不能停止。

除此之外,商家要需要孩子手写1000字的检查,并且要求录制家长和孩子朗读的视频。

做完这一切之后,家长还需要支付30%的跑单费,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这次的退款。

不得不说,商家发送的这个“未成年人退款须知”实在是苛刻至极,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种侮辱。

李慧试着打字和商家进行交流,可等来的只是一句冷冰冰的话:

“你就说还退不退,退就需要照做。”

无可奈何的李慧只能继续试着沟通,她表示哪怕是赔一些钱也可以,但是商家对于她的哀求无动于衷,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发送这张退款须知。

虽说500块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为了这笔钱去打孩子,应该没有多少家长愿意这样去做吧。

平台甩锅:无法处理

既然和商家沟通不了,李慧便找到了千岛APP平台的客服,她把这次的事情完完整整的叙述给客服,并且还提交和客服的聊天截图。

正常来说,平台对于商家的一些行为的确能够干预,李慧也是满怀希望的在等着平台的答复,然而平台的回应则是浇灭了她最后的希望。

客服表示,李慧女儿这次的购物属于平台间的“个人闲置交易”,并没有经过平台的渠道,因此商家提出的要求平台也无法进行干涉,所以还是建议和商家进行协商解决。

看着客服的回应李慧也是一阵的无语,如果能够和商家协商她也就不会去找平台了。

要知道在一些正规平台当中有关未成年人消费的情况客服都会介入处理,怎么到这里就不行了呢?

当李慧质问客服平台他们是否允许未成年人在这里消费的时候,客服的话也是说的滴水不漏。

他们表示商家发送的所谓“未成年人退款须知”并非是平台制定的规则,而是互联网流传的梗图,再加上孩子使用的是大人的手机进行购物的,所以平台也无法甄别是不是未成年人。

总之平台客服的话就是在推卸责任,不想介入到这件麻烦事当中。

关掉手机的李慧看着已经斥责过的女儿也是一阵的头大,为了退钱打孩子她是真舍不得,难道这次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平台回应,网友争论

走投无路的李慧将自己的经历发到了网上,也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10月20日,千岛平台在自己的官微上回应的这件事情,虽然他们表示重视这次的事情,也说了会共同优化交易规则和售后机制,但是他们的解释内容和之前客服说的大差不差。

虽然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其从事网购的花费超出行为能力,其监护人未追认,该网购行为未生效。

但是真的想要解决这个事情则需要家长向相关部门对平台进行投诉,这其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过这笔购物款。

要知道千岛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二手潮玩交易,但是该平台当中确实存在着不少交易纠纷。

除此之外,该平台当中销售的一些“盲盒”类商品存在着类似于“赌博”的游戏方式。

该平台在几年之前就曾经面临过2次行政处罚,并且还曾经多次被人起诉。

对于这件事情,网上的网友们也是分成了两派。

支持商家一方的人表示:“孩子偷偷购物是家长管教不力,凭什么要让商家为此买单。”

“不狠狠的教训熊孩子一顿将来说不定还会闯下大祸,这次就是给他们长个记性。”

支持家长一方的网友则认为:“商家所发送的退款须知就是教唆家暴,这种情况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平台有责任去进行监管。”

但是即便网上的网友们吵成了一锅粥,但是李慧的这笔退款仍然无人受理,虽然她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讨个公道,但是算下来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结语

不得不承认,如今有非常多的平台将“个人闲置交易”当做挡箭牌,未成年人在这些平台上的消费基本上无法得到妥善的处理。

李慧的事件也是给广大的家长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在手机支付普遍的今天,一定要管好自己的手机,千万别被孩子给拿走消费。

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孩子慢慢建立起基本的金钱观,只有让孩子认识到了大人赚钱不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大家认为在这件事情当中,商家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呢?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育儿   女儿   妈妈   商家   孩子   商品   平台   客服   家长   未成年人   须知   网友   块钱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