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条来自《南华早报》的消息震动国际金融圈:中日韩三国正就建立三边货币互换机制进行谈判。紧随其后,有消息确认第十四届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于10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
这看似专业晦涩的“货币互换”,实则是三国在特朗普政府贸易战阴影下,共同构筑的一道金融“防火墙”。
它不涉及硝烟,却可能悄然改变东亚乃至全球的金融格局。
当前全球贸易的“语法”是美元。
无论是韩国三星显示器销往中国,还是日本汽车零件发往韩国,绝大多数交易都需经过美元“中转”。
这套体系运行数十年,却在特朗普政府掀起贸易战的背景下,暴露出致命风险——一旦美元流动性收紧或被用作制裁工具,整个区域贸易都可能陷入停滞。
货币互换协议,本质上是各国央行之间互开的“应急信用卡”。
当一国遭遇国际收支困难、本币汇率剧烈波动时,可按约定汇率从另一国央行换取对方货币,用于稳定市场、支付进口款项,从而避免被迫“甩卖”资产或向国际机构求援的窘境。
这个过程,完全绕开了美元。
中日韩之间的金融合作并非从零开始。
中国与日本签有20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与韩国的4000亿元协议也运行多年。
日韩之间则在2023年恢复了总额1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
但双边协议与三边机制,有着本质区别。
想象一下,双边协议如同两城之间的直飞航班,而三边机制则构成了一个航空枢纽网络。
当三国任何一方出现货币流动性问题,都可以在这个“铁三角”框架内,更灵活、更高效地获得支持。
这个网络极大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它意味着,即使全球美元流动性因美国政策突然收紧,中日韩三国也能依靠彼此提供的本币流动性,维持区域贸易与金融的基本稳定。
这个“货币铁三角”对美元霸权的冲击,并非通过正面宣战,而是通过创建一套并行的、区域性的结算体系。
首先,它直接降低了贸易中对美元结算的依赖。
一家韩国企业向中国出口商品,若能用韩元或人民币直接结算,就无需承担美元汇率的波动风险,也无需支付换汇成本。
其次,它助推人民币、日元和韩元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随着三国间本币结算规模扩大,这些货币在国际储备和贸易中的份额将自然提升,形成对美元地位的稀释。
最终,它培育了一个美元的“替代性市场”。
当亚洲地区拥有成熟、可靠的本币融资渠道后,对美元资产的单一依赖将下降,这意味着亚洲国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性。
当然,构建“货币铁三角”这场“不流血的革命”,前路并非一片坦途。
最大的考验来自于政治互信。
日韩作为美国盟友,其国内政治风向可能影响协议的稳固性。
历史经验表明,外交关系的波动曾直接导致日韩货币互换的中断。
技术层面的协调同样复杂。三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金融开放程度不一,如何确定互换额度、利率和资金动用条件,都需要精细的设计和持续的沟通。
然而,特朗普贸易政策带来的共同外部压力,前所未有地强化了三国的合作意愿。
或者说,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正在逼得中日韩不得不加强合作。
当面临共同的金融安全威胁时,将经济合作关系提升至更高战略层面,成为了三方理性的共同选择。
特朗普的政策,或许在“东北亚怪物房”里,催生了一个新的“怪物”,足以挑战美元霸权根基。
当然,当中日韩三国开始协力挖掘美元霸权的根基时,坐拥全球储备货币特权的美国,绝无可能无动于衷。
历史的剧本早已写明:当盟友体系出现裂痕,或挑战者开始结盟,华盛顿的典型反应无外乎“分而治之”。
可以预见,美国必将动用其庞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进行反制。
手段可能无所不用其极:或在中日敏感的钓鱼岛问题上“拱火”,重新激化历史矛盾;
或通过其在日韩国内的强大影响力,对主张合作的官员和政治力量进行舆论攻击甚至秘密制裁,试图“换马”;
更可能直接向首尔和东京的青瓦台与首相官邸施压,以安全承诺为筹码,要求其在金融合作上后退。
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时代已经变了。
今天推动日韩向中国靠近的,并非一时的政治偏好,而是冷酷的国家生存与经济利益计算。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是无差别攻击,它让日韩清醒地认识到,将全部的金融安全寄托于一个反复无常的盟友身上,是何等危险。
中国庞大的市场,已经成为日韩经济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任何试图拆散这一合作的外部力量,都必须直面一个现实:强行逆经济规律而动,只会让美国与盟友之间的裂痕愈发加深,加速其离心倾向。
因此,即便美国重演其惯用的离间手段,也难以阻挡这一合作的大势前行。
因为“货币铁三角”的构建,根本动力并非中国的单方面意愿,而是三国在面对共同外部风险时,一种基于利害权衡的必然选择。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