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的肾,是补不回来的!这6种肾最怕的行为,快停下

周阿姨退休之后,生活节奏一下慢了下来,三餐随心、晚上喜欢追剧到凌晨,有时渴了才喝点水。身体出现疲劳她一直没放在心上。直到体检报告上肾功能两项都有点异常,她才第一次紧张起来。旁边的医生提醒说:透支的肾,真的是“补不回来的”。一句话,仿佛当头一棒,把她敲醒了。

有意思的是,身边不少朋友也总觉得肾脏“抗造”,只要平时吃点补肾药、炖点乌鸡汤,出了事再补补就好。可真相远不是这样。肾脏不是发动机,磨损了很难“修复”回来,有些损伤甚至是不可逆的。大家都以为离自己远,其实伤肾的6种行为,每天都有人在做。到底是哪6种?第4种真的很多人压根没意识到。

肾脏就像个高效的“过滤器”,每天帮人体排出180升废物和多余水分 ,24小时不停歇。它一边帮咱们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一边过滤血液、把尿酸、尿素等垃圾运出来。还有一大堆“副业”,比如调控血压、分泌激素、维护骨骼健康等等。说肾脏“干活最多”,真不夸张。

但肾脏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器官” 。早期出了毛病,没啥明显信号。一旦等到“尿毒症”这样的终末期肾病才发现,往往晚了。其实90%的慢性肾病患者早期都没有特别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才更容易被忽视。

查过数据,现在中国各种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0.8% ,也就是说每10个人就有1人“肾”可能出了问题 。很多损伤,不疼不痒,平时真想不到。最可怕的是,有些对肾的“伤害”,习惯成自然,一点点“蚕食”掉肾的功能。

仔细盘点一下生活细节,以下6种行为,真的是肾脏最怕、最伤不起的。尤其第4种,真的不少年轻人和上班族都在踩坑,但自己可能还觉得很正常。

长期大量饮水少、爱憋尿——给肾脏加倍负担 很多人怕晚上起来上厕所,白天不渴不喝,结果尿液浓了、废物堆积。如果再“忍一忍”,细菌容易趁机“上行感染”。憋尿次数多了,特别容易引发膀胱炎、肾盂肾炎,时间一长,肾小管组件直接被破坏。建议每天足量饮水,成年人差不多要保证 1500-2000ml左右,尿意来了尽量别忍。

爱吃咸,饮食重口——加速肾脏衰老 我们平常人均盐摄入量高达9.3克/天 ,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5克一倍还多 。盐吃多了,容易水钠潴留、升高血压,加重肾的过滤负担。肾脏像‘水管’一样,总盐分高容易加速硬化。平常记得控盐,少吃腌制食品、膨化零食,买菜回家能不加盐就不加。

喜欢高蛋白、重油重糖饮食——肾脏超负荷 年龄大了,膳食结构还不变,结果大鱼大肉、奶酪、加工肉肠这些都喜欢,不知不觉让肾脏“搬砖”更苦。蛋白质分解出来的“氮废物”,天然需要肾脏处理,高油高糖也影响肾的“排毒”效率。建议每餐控制蛋白比例,比如50-70岁人群一天主食不低于200克,蛋白建议总量40-60克(粗略一掌心肉/蛋/豆相加),油盐糖都要掂量。

连续熬夜、长期睡眠不足——慢性缺血缺氧容易伤肾 不少人熬夜刷剧、长夜班,肾脏在夜间排毒的“黄金档”,偏偏没人休息。“睡得少——免疫力低——炎症增多”,肾小球容易受损。“医学生都知道”,肾的自我修复力有限,每天睡6小时以下,慢慢肾小球坏掉不掉渣才怪。养成夜里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很关键。

乱吃药、尤其是止痛药——慢性肾毒超多人踩坑 有头疼脑热,喜欢直接上药,尤其止痛药(比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长期服用;有些保健品号称“养肾”,实际上肠胃、肝肾负担全加重。“三无产品”里的重金属、非法成分,伤肾快得吓人。少数“中药材”也并非完全安全。不清楚来源的药最好别乱碰。慢性病、感冒药得在医生指导下用。肾脏病人绝对不能乱吃成分不明的药片。

长期高血压、高血糖不管——静悄悄推倒“肾脏多米诺” 中国大约一半高血压、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都控制不好血压血糖。这俩慢性病让肾脏血管、滤过小球持续损伤,很容易带来蛋白尿、血尿,久了直接肾衰竭。你发现没,体检尿常规“有点异常”,往往都和高血压、糖尿病有关。控好血压血糖,其实比什么补肾药都靠谱。

肾脏不像手机“换块电池”就能满血复活。“透支一次、补不回来”,这不是危言耸听。真要养肾护肾,其实不难,但必须要“在它还没出事的时候”上心。这些日常习惯,尤其要盯紧:

每日喝水分多次、小量慢饮 别等渴了才猛灌水,分成一天7-8次小口喝,保证尿液颜色清澈微黄,说明水喝得够。运动、出汗多的天气再适当加量。别强行憋尿,哪怕工作忙也别忍着。

饮食减盐、减油、减糖,荤素均衡 炒菜动手少盐,零食“能戒则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高蛋白饮食易带给肾脏压力,年纪越大越要注意蛋白质摄入比例。高血压糖尿病人群,吃饭要尤其控制份量。

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 晚上早点上床,别玩手机到困到睁不开眼才睡。睡足了,肾脏才有“喘气”机会。

所有药物、保健品遵医嘱,别迷信偏方 网红保健品、中药、止痛药、减肥药都不是“护肾万能药”。看到别人推荐什么“神药”一定别盲目。长辈、亲戚当保健品赠品送,也要谨慎辨别。

定期体检、关注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 一年查一次血压、尿常规和血肌酐、尿蛋白等肾功能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早就医,千万别扛。

慢性基础病管理到位 有高血压、糖尿病,要“身上带药”,按时监测,不要一拖再拖。

其实任何年纪都来得及,现在开始,就是最好的护肾时机。咱们把隐患掐在萌芽,肾脏自然能帮你“多干十几年活”。别指望等“出毛病”了再想补救,早晚是“追悔莫及”。

健康的秘诀,有时候就藏在最普通的小习惯里。从现在起调整饮水、饮食、作息和用药,肾脏的“黄金底盘”其实很容易守住。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3.《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与防治指南》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5.《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养生   肾脏   高血压   中国   血压   止痛药   饮食   保健品   废物   建议   肾小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