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口号,曾撑起过一个互联网慈善的黄金时代。
有这么一家平台,靠着这句深入人心的理念,成立仅3年就攒下近2亿用户,筹到255亿善款,到了第四年,注册用户更是突破5.5亿,成为国内领先的全民健康保障平台——它就是2014年诞生的轻松筹。
但2016年才上线的水滴筹,却后来居上,不仅用户规模反超,市场认知度也甩下了这位前辈,甚至在2021年抢先登陆纽交所,拿下“中国网络众筹第一股”的头衔。
此背景下,轻松健康(轻松筹)也在近日更新了IPO招股书,再度冲刺港股IPO。要知道,距离它今年1月首次递表失败,才刚过去不到一年时间。
这般“急着敲门”的姿态,藏着的既是对上市的迫切渴望,更是业务转型期难以掩饰的焦虑——毕竟如今的轻松健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靠众筹就能撑起一片天的模样了。
01
轻松健康难轻松
流量红利这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轻松健康活跃用户从7050万跌到2270万,短短3年时间,近4780万用户说走就走。
用户流失的连锁反应,在业绩上体现的明明白白。这几年的营收涨得不多,从2022年的3.94亿涨到2024年的9.45亿。
但净利润波动却不小:2022年亏910万,2023年赚9720万,2024年又骤降到900万,2025年上半年才勉强回升到8600万。
一会吃到撑一会没饭吃,连资本市场也看不透它。
那到底是什么把用户逼走了?其实大部分原因是轻松健康自己做的“减法”。2024年6月,为了符合“外资不能做个人求助业务”的政策要求(轻松健康集团属于开曼注册的外资企业),它咬牙把“老本家”轻松筹和朵尔医院从上市主体里剥离。
可轻松筹在轻松健康的地位不言而喻,剥离之后,也难怪用户大批流失。
为了改善盈利,它把线下筹款项目的服务费从6%涨到8%,单笔上限还提到1万元。可对手水滴筹还守着6%的费率不变,为行业较低水平,用户自然不傻:本来筹救命钱就难,平台还要多抽一笔,为什么不换个收费低的呢?
图片源自AI生成
另一方面,新押注的健康业务,也接不住从轻松筹流失的用户。
轻松健康想靠“AI+健康管理”抢占市场风口,比如用早筛数据给用户推荐定制化保险,但现实是,健康服务没形成闭环。用户来平台做了个早筛,后续的健康管理大多依赖外部供应商,体验零散,很难留住人。
一边是老流量池被抽干,一边是新业务接不住客,轻松健康的转型,从一开始就带着“断档”的隐患。
轻松健康为啥非要剥离轻松筹?表面看是合规要求——它是在开曼注册的外资企业,而国内明确限制外资做个人求助业务。
但更关键的,是想躲开“公益变生意”的骂名,毕竟对手水滴筹就是前车之鉴。
水滴筹2021年上市时,以免费的众筹业务为入口,导流至收费的保险经纪业务,公益平台沦为纯粹的盈利工具,一度被骂上热搜,公众质疑它“消费善心”,市场难以承认其变现模式,股价从发行价12美元一路跌到现在的1.95美元,市值蒸发84%。
不想重蹈覆辙的轻松健康,自然想以“纯健康服务平台”的身份重新亮相。
转型的决心体现在业务结构的重构上。2022年,轻松健康保险经纪收入占比高达81.5%,健康服务收入仅为15.2%。到了2025年上半年,其保险经纪收入占比骤降至22.9%,健康服务收入占比则飙升至76.7%,取代保险成为绝对主业。
其健康服务收入主要包括:数字营销(科普服务)、医学科研服务、健康服务包、筛查相关推广及咨询服务。
但在这些业务中,大多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商,采购成本自然也变高了。
2022年,其采购成本占总经营成本的2.3%,今年上半年该数字飙升至93.6%。
业务的重构,直接拉低了轻松健康的盈利水平。2022年,其毛利率82.6%。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下滑至32.5%。
想要成功转型,看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信任逐渐透支
一家企业的底色,往往藏在创始人的初心里。
早年间的杨胤,身上带着一股“理想主义”的闯劲。从IDG离职后,她先创过业、把公司卖给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又在IBM摸爬滚打过互联网营销,2002年重返IDG时,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副总裁。
图片源自AI生成
2014年移动互联网刚兴起,她看到太多家庭因为大病陷入绝境,干脆带着团队孵化了轻松筹。
杨胤曾表示:“轻松筹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帮助普通人解决医疗资金的难题。我们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互助保障中来。”
那会儿没有复杂的商业算计,就是想做个低门槛的救命平台,那会儿,朋友圈里转发的轻松筹链接,常带着一句“帮老乡/同学渡个难关”。
可想要从“公益工具”变成“商业平台”,中间就少不了利益冲突,也少不了用户信任的流失。
一方面,轻松健康舍不得轻松筹的流量,说是要剥离轻松筹,可打开轻松筹小程序,个人中心里“我的保障金”入口格外显眼,点进去直接跳转到轻松健康旗下的“轻松保严选”。
招股书里也暧昧:“我们亦透过与一家提供疾病筹款服务的业务合作伙伴合作,获得用户流量,该等用户往往对健康及保险服务产品感兴趣”,没明说这个“合作伙伴”其实就是轻松筹。
可这种的操作,反而让市场更警惕,不仅怀疑它的业务独立性,还让其它业务的盈利问题暴露无遗。
但比边界模糊,更伤用户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崩塌。
早在2020年就有媒体报道,轻松筹、水滴筹的线下推广人员在医院附近,向患病家属推销筹款服务,甚至存在“劝募”“刷单”等行为,因争夺客户多次发生肢体冲突,此后,网上对它的印象就逐渐变味了。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轻松筹的投诉有1300多条,翻十条有八条是“不知情被扣费”。
明明是救命钱,却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扣费,信任一旦丢失,就很难再追回来。
那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逐渐失效。当公益底色被商业欲望冲淡,轻松健康再想靠“AI+健康”的新故事挽回人心,恐怕没那么容易。
03
前景如何?
轻松健康显然把转型的宝押在了健康服务上,可这个赛道,早就不是靠AI就能分一杯羹的蓝海了。
按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它在国内数字健康服务市场只排第10位,前面的对手个个不好惹:
美年健康有近500家线下体检中心,能提供“体检+治疗”的线下服务;平安健康背靠平安集团,有“保险+医疗”的生态闭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则靠着电商流量,牢牢抓住线上入口。
图片源自AI生成
招股书说,IPO募集资金首要用途是“升级AIcare技术栈”,开发智能健康干预系统、优化疾病预测模型。
可轻松健康既没有线下医疗资源,又没有生态协同能力,只能靠“AI”撑场面,太单薄了。
更棘手的是获客成本越来越高。2024年前三季度,轻松健康的销售及营销支出涨到1.14亿,同比增153%,可活跃用户还是在跌。过去靠轻松筹能低成本获客,现在的投入产出比却严重失衡。
新用户增长从何而来?老用户又是否能接受新变化?
截至2024年9月,它的流动负债总额约 18.53 亿元,流动负债净额约12.67亿,资金压力不小,轻松健康两次冲击IPO,急着上市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资本市场不是救急站,投资者要看的是长期价值,而轻松健康现在最缺的,就是让投资者能够信任的“护城河”。
轻松健康不是不值得肯定,而是太想证明自己能“轻松”赚钱。可在资本市场,这四个字从来都不轻松。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