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间谍被抓!央视发声,泄密大量新能源机密,身份曝光不简单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华网】【央视新闻】(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草木壹

编辑|草木壹

叛了国竟然还想考公上岸?

8月20日,央视曝光的一起最新的“间谍案”,看得人又气又笑。

无意间结识的“好友”,引诱着在某能源公司工作的余某背弃了作为公民的“原则”。

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余某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泄露了大量新能源机密。

可笑的是,中途突然“良心发现”的他,竟还妄想通过考公“掩藏罪责”。

结果他恰恰就是在政审环节暴露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可以说,余某这波操作无异于变相的“自投罗网”。

但他当初究竟为何要那么做?仅仅只是为了钱吗?

余某“不简单”的身份似乎提醒着众人,这背后还另有隐情......

自作聪明

作为国内一家能源公司的工作人员,余某的前途原本一片光明。

在单位勤勤恳恳工作了多年,余某已经干到了能接触核心技术的岗位。

然而几年前,他却突然一声不吭地选择了辞职考公。

身边的家人及朋友都以为他是想追求更稳定的生活,或是实现什么更高尚的理想。

可没人知道,那时余某的心中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

经过长时间的备考,余某还真的成功通过了考试,顺利进入了政审环节。

按照规定的流程,他提供了一系列证明自己“清白”的材料,就等着入职了。

变故却在这时陡生,余某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他会“栽”到这一步上。

被相关工作人员找上门进行调查时,余某表面强装冷静,内心却早已忐忑不安。

原来政审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他曾跟境外间谍有过“勾结”。

想到那些曾被自己亲手传出去的资料,余某下意识绷紧了神经。

瞒了那么久的秘密终究还是被捅出来了,他简直如坐针毡。

但面对工作人员的审问,余某还在进行最后的挣扎,坚决不肯承认自己有过泄密行为。

直到工作人员把确凿的证据摆到余某面前,他才总算是低下了头。

事到如今,所有的辩解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等待余某的,只有法律的制裁。

要知道,国家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当间谍的下场只有一个。

余某不光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还要承受被同胞“口诛笔伐”的煎熬。

当然这一切也都是他咎由自取。

上岸自然是彻底无望了,余某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一个违背公民义务,向境外间谍泄露大量机密的人,还试图端上“铁饭碗”。

这事说出去估计都没人敢信,偏偏余某还真就这么“自作聪明”。

但让所有人感到不解的是,明明有着体面的工作和过人的能力,他怎么就当了“卖国贼”?

更匪夷所思的是,他怎么会想到通过辞职考公来“重新开始”?

被抓之后,余某交代了自己过往做过的一切不法行为。

听到他亲口说出自己是如何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后,旁人都只剩下了无尽的唏嘘。

如果当初没有认识那个神秘的“朋友”,这一切或许都不会发生。

行差踏错

2017年,还没辞职的余某在公司的组织下参与了一场户外活动。

正感到无聊的时候,余某的注意力被附近一群外国游客吸引了过去。

其中一名男子感受到余某的视线后,主动朝他走了过来,展开交谈。

两人一见如故,越聊越投机,期间男子也得知了余某从事的是能源领域。

聊天结束时,男子以之后可能会找余某聊合作为借口,要到了他的联系方式。

余某就这样多了一位联系频繁的外国“好友”,没过多久还收到了对方请客的邀请。

三番几次接触下来,余某越发信任这个看着就很“不一般”的兄弟。

一段时间之后他才得知,对方竟是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人员。

当对方提出要自己搜集公司内部的核心资料“秘密”传输时,余某是有过动摇的。

他不是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男子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更让他难以拒绝的是,对方还承诺“任务”完成后会给他一笔相当可观的报酬。

金钱和侥幸心理的催动下,余某最终答应了,也自此陷入了“深渊”。

完成了几次“交易”后,余某看着得来的“不义之财”,开始逐渐感到害怕。

他明白,事情一旦暴露,不只公司会“处理”他,他还要面对更严重的处罚。

为了不让自己走到“绝境”,余某决定提前结束这一切。

他先是主动切断了和那名男子的所有联系,之后又从能源公司辞了职。

想着离开“是非之地”就能很好地规避所有风险,余某满脑子都是“从头来过”。

或许是心中有愧,又或许是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辞职后的余某竟然鬼使神差地报考了某机关的招录考试,打算考公上岸。

进入政审环节时,他也曾担心过自己的“秘密”会不会被发现。

但侥幸心理再次作祟,余某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试图隐瞒自己的“黑历史”。

他甚至还按照要求提供了一堆无犯罪证明、征信证明等材料,想着以此“蒙混过关”。

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更何况,公务员的政审流程是何等严格。

余某自以为瞒得滴水不漏,殊不知,他根本没有任何可能逃得过专业人员的“法眼”。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起“间谍案”了,就在一个月多前,国安部还刚破获了另一起。

那起案件中的主人公向某某,是曾在我国某驻外单位的一名劳务派遣人员。

只不过比起余某,向某某成为“间谍”的缘由听起来要离谱得多。

他竟然是因为考公失败,为了“报复”而主动找上了境外的间谍机构。

在得知自己只要替对方稍微“打探些消息”就能得到高额报酬后,向某某欣然“开干”。

他不仅向对方提供了大量内部文件资料,甚至还想通过考入行政机关搜集更多信息。

没过多久,向某某的违规行径就被国家安全部门察觉到了。

经过一系列的缜密调查后,向某某很快“落网”。

当时这件事在网上闹出了不小的动静,没想到这么快就又有一名间谍被曝光。

只能说,一切试图以身试法的行为,终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结语

维护国家安全早已成为每个公民必须要履行的义务,任何人都成不了“例外”。

希望所有人都能提高警惕,避免误入歧途,自毁前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中华网】【央视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财经   新能源   机密   间谍   央视   身份   境外   工作人员   男子   能源   公司   中华网   工作   信源   公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