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专业大学生都在用AI做什么?
AI是工具人还是情绪树洞?
用AI大学生怕被宠坏脑子?
AI成了00后社交军师……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
联合社交平台“Soul”App
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
AI工具使用与态度相关问卷调查
一起来看↓↓
“遇事不决问AI”00后、05后信息获取方式彻底变了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Marc Prensky在2001年提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概念时或许未曾预料到,20年后AI技术会重新定义这一群体的认知范式。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群体中AI渗透率已达99.2%。47.1%受访大学生已经离不开AI,其中10.5%受访者完全离不开,36.5%受访者表示不太离得开。
“AI已经走进我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在中国海洋大学学习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孙一丹常用AI辅助选题策划与数据新闻制作,也会让AI基于社交媒体趋势提供跨领域视角,帮自己打开选题思路;处理数据新闻时,AI能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大幅简化原本复杂的处理流程。
随着AI的发展,信息检索方式和工具呈现代际更替与迁移趋势。AI工具已超越传统搜索引擎成为受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65.9%受访者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会下意识地首先求助于AI。但AI的在受访大学生中的渗透,呈现显著的“年级与学科分野”。
资料文献查询、文本润色、翻译和总结汇报等文稿撰写是受访大学生群体最广泛的AI应用场景,占比均超43.0%。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在“资料查询、图片生成、口语训练、知识学习、翻译、模拟面试”等场景中应用AI更多。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在“求职建议、数据统计、代码撰写、音视频剪辑、会议记录”等场景中更多使用AI。
在调研受访的学生中,我们发现:
理工农医类学生倾向用AI写代码;
文史哲专业学生善用AI润色文字;
经管专业学生则喜欢用AI做报表写PPT;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会用AI生成图像、做剪辑。
从学习伙伴到生活搭子,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曾把AI当朋友
调查显示,59.8%的受访者将AI定位为“工作助手”,“工具人”(42.1%)和“学习伙伴”(38.5%)紧随其后。AI正悄然重塑大学生的社交方式,62.7%的受访者表示会借助AI处理现实社交场景,他们求助AI的热门场景是沟通技巧(41.9%)、礼物挑选(39.3%)、提高表达能力(38.6%)、缓解社交尴尬(38.4%)。
生活场景中,查询生活常识(48.3%)、制订旅游计划(40.3%)、提供运动艺术等入门指南(37.0%)、修图或视频处理(36.3%)和提供社交建议(35.0%)是AI在受访大学生生活中应用相对更广泛的场景。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崔佳一曾经和同学用AI规划周末打卡文化展馆的路线,“到展馆后,对着AI导览设备问‘这件清代书法作品的笔法特点’,设备能立刻解答,还能用AR呈现创作背景,边看边聊”。
数据显示,近八成受访大学生表示,他们有过将AI作为闲聊对象,甚至将其视为某种形式的“朋友”进行交流的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朋友仍是受访大学生在情绪低落时的首要倾诉对象(72.6%),印证了线下关系在情感支持系统中的不可替代性,反映了他们对情感联结的真实性与安全感仍有着本质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吴砥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最开始被大学生视为学习工具,而随着其能力逐步增长并开始被广泛认可。因为它随时在线、永不疲惫,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又非常强,能很好满足大学生在社交敏感期既希望连接他人又害怕尴尬的心理需求。“部分学生存在现实社交焦虑或技能不足,AI可以作为一种补位,提供安全的虚拟社交平台,帮助他们提升能力、缓解焦虑。”
虽然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景哲一度期待AI能够发挥情感支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AI难以带给她高度的真实性与联结感。崔佳一也明确表示:“不会用AI倾诉,它代替不了朋友的理解与陪伴,如果分享观点或生活趣事,还是和朋友聊更自在。”
人机共生时代,我们需要“进化”哪些能力?
面对AI不断发展,62.3%受访大学生计划通过学习AI相关知识让AI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工具,59.7%受访者准备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增强不可替代性。
调查显示,40.9%的受访大学生担心对AI产生难以割舍的心理依赖。他们最核心的担忧,是过度依赖AI会使思维变得懒惰、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3%),此外还有对AI产生情感依托而忽视身边人(占比53.7%),影响现实社交能力等。
在受访者看来,创造能力(62.0%)、批判性思维(56.0%)是AI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提问反思(54.1%)、人机协作(52.8%)、沟通协调(52.5%)同样必不可少。
孙一丹认为,AI难以替代“人性”相关的批判性思维、共情力与创造力。未来,她计划继续用AI处理文献综述、转录录音等基础工作,省出时间深耕专业、学习高级摄影等AI不擅长的技能,“AI是人类认知的延伸,我们要驾驭它,更要守住作为人的核心价值。”
吴砥表示,面对AI技术浪潮及带来的社会环境改变,大学生首先应该对AI技术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不要因专业不相关而忽视它。避免过度依赖甚至神化AI的能力,也不必过度害怕和排斥,我们应以理性态度看待技术。此外,同学们应构建足够的批判性思维。AI生成的内容不一定正确或权威,要注重破解‘AI幻觉’‘信息茧房’等问题,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推荐阅读
☞
☞
来源:“中青校媒”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
责编:李雪薇;
监制:马小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