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出土的“眼睛”刻符,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人记载智慧之“眼”的最早图示,中华文明上万年来一直传承着如何启用、强化这智慧之“眼”的方法。
华夏文明从伏羲羲皇开始,就发现了一只建构起华夏文明的智慧之“眼”。
而且,从羲皇开始,经过轩辕黄帝、老子、孔子,一直都传承着发现、强化这只智慧之“眼”的训练方法——这是华夏文明上万年来,一直连绵不断传承至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为每一代中国人中,总有一批人的智慧之“眼”发挥了作用,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
距今9000-7500年处于羲皇之后、轩辕黄帝之前的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枚“向右上方倾斜的眼睛”刻符,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人记载这只智慧之“眼”的最早图示。
在以往的考古中,都把这只“眼睛”误以为是人的肉眼,其实这只“眼睛”所表示的并不是肉眼,而是隐含在“重叠结构人体”中,属于“隐性人体”部分的那只智慧之“眼”。
在贾湖遗址中,有很多分散的字符,到了后期的殷商甲骨文时代,这些分散的字符被组合成了更详尽的字形,贾湖遗址中的这只“眼睛”就变成了甲骨文“德”字,请看下图:
甲骨文“德”字外围的“彳”,代表的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道路,而是表示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那条“通道”,而中间那只“眼睛”表示进入那条“通道”的智慧之“眼”开始发挥作用,“眼睛”上面的“一竖”表示智慧之“眼”将继续向“隐性人体”深处回归。
智慧之“眼”,从进入那条“通道”到向“隐性人体”深处回归,这就是伏羲时期发现的“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而智慧之“眼”,正是我们在分析“心智系统转换”时所说的“感知的主体”。
《郭店楚简·老子》《帛书·老子》《大学》《中庸》《论语》讲述的都是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这些内容非常系统、详尽。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内容的系统、详尽,反而给初学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即使全部看完,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其实,练习“心智系统转换”有一个核心的要点,那就是“内在视觉”。
要认识到自己的智慧之“眼”,并且不断强化这只智慧之“眼”在“意识空间”中独立“看意识影像”的能力,起点就是从发现、体验自己的“内在视觉”开始。
孔子在《中庸》中讲得很清楚,整个“心智系统转换”过程,就是在“看意识影像”,也就是在“内在视觉”上下功夫。
当“内在视觉”越来越强大以后,在不断看清“意识影像”的过程中,智慧之“眼”就会自然回归到“隐性人体”的深处。
于是,问题就来了:如何开始练习自己的“内在视觉”呢?
孔子提出了提升思维的“三步突破法”。
其中每一步都与“内在视觉”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一步突破法,模仿理性思维+思考过程的意识图像化,这种思考过程的意识图像化就是在开始启用人的“内在视觉”;
第二步突破法,“纯理性思维”+“看意识影像”,这里的“看意识影像”就是“内在视觉”的升级与强化;
第三步突破法,“感知的主体”在“意识空间”中独立“看意识影像”,这是“感知的主体”本身的“内在视觉”被完全释放出来的开始。
从孔子所提供的这“三步突破法”来看,他的每一步突破法都是从普通人都能够体验到的“内在视觉”入手,逐步逐步升级为那只智慧之“眼”本身的“内在视觉”的完全释放。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人如何才能获得智慧?”变成了一个很急迫的问题。
因为人在应用AI以后,会面临一个温水煮青蛙式的现实,人会被AI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智慧的人,这类人能够驾驭人工智能;
另一类是没有智慧的人,这类人在大量使用人工智能以后,会引起他们思维能力的下降,甚至是大脑功能的退化。
欧洲已经有了研究结果,大量的大学生依靠AI写论文以后,大脑出现了功能性的衰退。
所以,到了AI时代,人在与AI相处的过程中,必需拥有智慧,这样才能有效地驾驭AI。
而人要让自己拥有智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掌握“内在视觉”,用“内在视觉”去看问题、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内在视觉”的强度,最终达到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智慧,AI就会成为这个人高效的助手。
驾驭AI,而不是被AI驾驭!
孔子的“三步突破法”在教人如何一步一步提高“内在视觉”的层级上,十分详细、实用,解读作品已发布于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中华文化#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