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子计算机轻松破解“万年难题”,到遥感卫星从太空守望地球家园;从塔里木盆地喷涌的油气支撑起“西气东输”的生命线,到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获取能源的创新方式;从“超级显微镜”洞察高铁车轮的每一丝金属疲劳,到电磁防护筑起国家安全屏障;从对抗肾病的持久战,演进到用纳米机器人直捣癌细胞的精准新纪元。
三年来《大先生》栏目拜访40位院士,探秘128个科研现场,丈量过海拔五千米的科研前哨,探索过地下八千米的能源脉络,从惊涛之中的深海宝藏,到星河之外的未来图景,用47600公里的足迹记录下动人的故事篇章。9月23日21:05分,《大先生》2025年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重磅来袭,锁定这场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科普盛宴,看院士们如何用实验室的微光,点亮大众的日常与国家的未来。
薛其坤院士:量子世界的领跑者
你知道吗?手腕上的手表每天或许有1秒的误差,但薛其坤院士实验室里的“原子钟”(俗称“量子手表”),上万年的误差只有1秒,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的北斗导航系统用的就是与其相同的原理。
本期节目我们将跟随薛院士走进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看136个量子比特如何在需要维持零下273℃左右极低温的“大罐子”里,创造“量子计算机200秒完成超级计算机万年任务”的奇迹。还会揭秘量子通信的“防窃听密码”,并展望量子通信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安全,更准确,也更高效。
郭华东院士:太空之眼守护地球家园
如果说量子世界的精准是微观领域的突破,那么郭华东院士的 “太空之眼” 则将视角拉向了宏观的地球家园——在郭华东院士主持的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传回的北京夜景图上,鸟巢、水立方的灯光清晰可辨,但这绝非普通的风景照——灯光强弱,是城市能源消耗的脉搏;地表痕迹,是生态环境变迁的日记。这颗闪耀着中国智慧的卫星,如今正在为全球106个国家提供服务,用神奇的遥感技术守护地球的绿水青山。
贾承造院士:深地勘探点亮万家灯火
仰望星空守护家园,也需深探地下保障根基。“能源就是生命线”,贾承造院士的这句话道尽了西气东输工程的核心意义。本期节目,我们将重温塔里木克拉2气田是如何被发现的:当钻井报告断言“全是泥岩”,所有人的心都沉入谷底时,贾承造院士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俯身亲手翻检岩屑盒,于是几粒被常人忽略的砂岩碎屑,在他手中成为了打开宝藏的钥匙。正是凭借贾承造院士这份“不放过一粒砂”的执着,才能成功发现克拉2气田,促成了西气东输伟大工程的启动,为中国石油工业史画下了波澜壮阔的一笔。
王中林院士:纳米发电开启能源新纪元
如果说油气是支撑发展的“传统生命线”,王中林院士的研究则正在重新定义能源的获取方式:传统发电机只要转得慢电流就会变得微乎其微,但由他开创的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只需要摇一摇、踩一踩就能点亮灯泡。节目里,你会看到只需摩擦就可以自驱动的跳舞毯,依靠人体摩擦产生的微弱静电就能获取能量,隔空挥舞的机械手臂,还有只要呼吸就能自驱动的心脏起搏器等等。王中林院士就这样通过纳米技术,把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的能量聚沙成塔,高效转化,并实现不需要外部供电的自驱动,为改变世界的方式拓展出新的可能。
陈和生院士:建设国之重器,设立“安全屏障”
1998 年德国萨克森州发生高铁车轮断裂脱轨事故,101人不幸遇难,事故根源是车轮金属疲劳产生的肉眼看不见的隐秘裂纹。这场事故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也成为中国决心建设自己散裂中子源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见证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这台“超级显微镜”如何透视车轮内部,在裂纹萌生之前就精准探测到金属疲劳的痕迹,实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而它的使命远不止于此,从航空发动机的叶片到深海输油管道的钢材等等,许多曾困扰中国工业的“卡脖子”材料难题,如今都能借助它的火眼金睛找到破解的钥匙。
苏东林院士:电磁护航国家安全
苏东林院士则是通过攻坚电磁兼容技术,为国之重器披上“隐形铠甲”。节目中,她向大家讲述了团队在零下30℃的草原上测试的场景:鼻毛结冰、睫毛结霜,却必须确保测试完成;同样即使在地表温度高达70度、足以摊鸡蛋、烫化鞋底的夏日,他们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正是在这种极端环境的千锤百炼中,苏东林院士团队历经30年钻研,成功研发出“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评估系统”,解决了数十起重大工程隐患,通过电磁防护,为国家筑起了安全屏障。
陈香美院士:仁心仁术守护肾脏健康
有人用电磁防护筑起国家的“安全盾”,也有人用仁心仁术守护个体的“健康线”。“这个‘瘘’是你的生命线,千万保护好”,陈香美院士的这句叮嘱,是科技的温度,更是医者的仁心。本期节目,我们将跟随陈香美院士的查房足迹,听她叮嘱医护人员,将护理要点贴在患者床头;追溯她为推动尿毒症纳入医保而四处奔走的故事;回顾汶川地震中,她冒险为28岁女孩保住双腿的动人奇迹,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下定了决心,首创了国内多学科参与的灾难救治队。此后,在玉树、芦山地震灾害救援及印尼海啸等30余次国内外重大灾害救援中,她和团队为无数生命点亮了希望之光。
赵宇亮院士:纳米医药精准治疗
在赵宇亮院士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癌症治疗有望告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时代。节目里,赵宇亮院士展示的“纳米机器人”其尺寸微小,大约在200到 300纳米之间,仅相当于细胞大小的百分之一,却有着多样化的功能。比如它能够深入到细胞内部,利用其独特的识别机制,在体内精准地找到肿瘤细胞,将其直接杀死或抑制其增殖,从而实现对癌症的精准打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技术的持续创新,相信“纳米机器人”将在未来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与福祉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