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养生:顺应时节,为健康"储能"


立秋一过,早晚的风里便多了几分凉意,草木开始褪去盛夏的浓绿,天地间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若能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节奏,不仅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更能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基础。


饮食:润字为先,少辛增酸


秋天最大的特点是"燥",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症状。饮食上需以"滋阴润燥"为核心:


- 多吃梨、银耳、百合、蜂蜜等温润食物,比如用雪梨炖川贝,既能润肺止咳,又能缓解秋燥带来的咽喉不适。

- 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发散之物,适当吃些葡萄、山楂、柚子等酸味水果,帮助收敛肺气。

- 初秋仍有"秋老虎"余威,不宜过早大量进补,可先吃些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为后续滋补做好准备。


起居:早睡早起,护住阳气


《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入秋后日照变短,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早睡可滋养阴精,早起能顺应阳气的舒展。


- 晚上尽量在10点半前入睡,帮助身体积蓄能量;早晨天亮后及时起床,避免阳气被抑制。

- 初秋早晚温差大,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被子,尤其护住腹部和脚部,避免受凉引发腹泻或感冒。


运动:温和舒缓,避免耗伤


秋天宜选择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瑜伽等,既能促进气血流通,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


- 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日出后或日落前,避开早晚寒气较重的时段。

- 运动后不宜大量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损伤阳气,运动后可喝少量温水补充水分。


情志:收敛心神,远离悲秋


秋季万物凋零,人容易产生伤感、抑郁的情绪,这种"悲秋"之感若不及时调节,会影响身体健康。


- 多到户外晒太阳、赏秋景,阳光能振奋精神,丰收的景象也能让人心情开阔。

- 可以培养书法、插花等安静的爱好,帮助收敛心神,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入秋养生的关键,在于"收"与"润"——收敛消耗,滋润燥邪,让身体与自然同频。就像农民秋收冬藏,我们也在这个季节为身体储存能量,如此才能安然度过接下来的秋冬,迎来下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养生   秋后   时节   健康   阳气   早晚   早起   身体   初秋   黄帝内经   心神   水分   不适   秋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