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很不理解:中国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2025年的诺贝尔奖从10月6日开始,依次公布各个奖项的获奖名单,到10月13日公布完毕,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奖。

这不仅引发了国内网友的疑问,西方媒体也看不明白,提出了质疑,德语媒体在10月8日就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长期无缘获得诺贝尔奖项?而且中国一共才拿了几个奖,科研还比美国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国的科研比美国强?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严重滞后

这几天正是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全球对于这个奖项很是关注,所以一些西方媒体开始挠头,连奥地利的《标准报》都专门发文讨论一个怪现象,他们翻开诺贝尔奖的百年名册,发现来自中国的名字寥寥无几,尤其是在科学领域。

可一转头,看到中国满街跑的比亚迪电动车,手里拿着的华为手机,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德国媒体干脆直接点明,只用诺奖这个标尺来衡量中国的科技实力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了,一边是屈指可数的奖项,另一边是汹涌而来的科技浪潮,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们陷入认知困惑。

我们先来看看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人不知道,诺奖表彰的通常是二三十年前的科学发现,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走上斯德哥尔摩领奖台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就其实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研水平。

这说明这个奖项有严重的滞后性,更何况这把个评判标准还带着自己的“文化滤镜”,一直以来,诺贝尔科学奖项的获奖者绝大多数都来自美西方发达国家。

这使得它看起来更像一个以G7国家为主导的小圈子荣誉,来自圈子外的科学家能获奖,那都算是特例中的特例,而且这个评审体系似乎天然地对某些类型的成果情有独钟,他们似乎更欣赏那些宏大的、理论性的突破,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偏好在起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掺杂了传播学和西方文化体系的复杂游戏,近年来,它评判标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开始松动了,有时候诺奖评委会似乎也想追赶时髦,就把目光投向了炙手可C热的人工智能领域。

但是这种操作立刻引来了外界的批评,不少人觉得这背后有政治操弄的影子,甚至是在为某些经济泡沫站台,所以当评委们开始摇摆,那么这个奖项的公信度自然也就不那么值得信赖了,所以它的价值也在悄然下降。

如果不看诺贝尔中国的获奖人数,而是从科学论文发表数量上看,中国早已不是追赶者,而是以绝对优势位居世界第1,把第2名的美国远远甩在身后,要知道就在10年前,中国的论文产出量还仅仅是现在规模的2分之一。

数据不会说谎

这种增长速度只能用爆炸式来形容,但是有人可能会说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那么我们再看一个更能体现顶尖科研水平的指标,自然指数,这个指数追踪的是全球最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贡献。

而在这个榜单上,从2022年开始中国也已经超越了美国,登上了第1的宝座,这说明中国的科学论文不仅能数量多,在质量方面也是遥遥领先,并且科研实力最终要看人和机构的集群效应。

在全球科研机构的综合排名中,中国科学院稳坐世界头把交椅,领先于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放眼望去,世界顶尖科研机构的前列席位中,中国机构的身影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集团化的优势,这不再是零星的突破,而是体系化的崛起。

而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所以中国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仅仅在2023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增长了15%,同时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也持续霸榜世界前列。

那为什么旧的评判标准和新的现实,会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分岔?答案或许是东西方完全不同的科技发展模式。

因为中国的科研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后发制人”的极限追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家底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任务却异常艰巨,我们既要补上前两次科技革命落下的课,又要拼命追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所以中国的科研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产业发展,成为了压倒一切的重心。

但是相比之下,长期占据科研霸主地位的西方就比较从容了,因为他们有深厚的理论积淀,所以更习惯于嘉奖那些挑战人类认知边界的理论性突破。

这两种模式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是赛道不同,一个偏重应用落地,一个青睐理论桂冠,所以当用后者的评价体系去衡量前者时,自然会产生错位。

不是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而是诺贝尔奖需要中国!

当然中国的科技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背后离不开国家和科研人员的支持和付出,国家层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遗余力的强力支持,为科研攻关提供了方向和资源,中国科研人员也用勤奋与高强度投入不停地创新思想。

所以近十几年正是中国开始系统性地产出世界级原创性成果的起步阶段,这样来看当现实中无处不在的中国科技影响力,和诺奖榜单上的一片沉寂形成对比的时候,真正受到损害的其实是诺奖自身的公信力。

西方世界长期以来习惯了自己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面对挑战者的出现难免会感到一丝焦虑,但世界科技的中心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转移,这是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继续抱着过时的评判标准,只会固步自封,最终只会让自己看不清世界的真实模样。

对于这个情况,国内网友们也是看的很明白,印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就比中国多,但是从现实来看,印度却落后了中国至少20年,再来看日本的诺贝尔奖也很多,但是它的国家科技水平却远远比不上中国,所以根本不能拿诺贝尔奖来当评判标准。

更有网友直言,中国的科学家们是不在乎西方的诺贝尔奖的!不是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而是诺贝尔奖需要中国!

说到底一个国家只有科技实实在在的发展,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便利性,才是最根本的,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科技   美国   中国   科研   媒体   诺贝尔奖   奖项   科学   标准   世界   诺贝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