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2019年,《柳叶刀》刊发了一项由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牵头的全球饮酒研究报告。
结论出乎意料——与30年前相比,全球酒精消费量显著上升,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贡献最大。
世界并没有变得更“清醒”,只是饮酒这件事,正在悄然改写。
如果说上一代人以“酒桌”为中心的社交模式定义了一个时代,那么新一代消费者,正以“微醺”、“低度”、“果味”的标签,重塑这个行业的逻辑。
他们没有离开酒,只是告别了白酒。

喝酒的年轻人变多了,只是喝得更轻
2020年,CBNData发布《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90后、95后喝酒的人数和人均消费水平都在上升,年轻人已成为酒类消费的主力军。
换句话说,年轻人并没有戒酒,他们只是换了喝法。
与传统白酒的辛辣刺激相比,甜口、果味、低度的酒更受青睐。
利口酒、气泡酒、果酒、即饮鸡尾酒在年轻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受到女性消费者追捧。
在超市和便利店的货架上,“微醺”、“轻饮”、“低度酒精”成为最常见的标签。
喝酒的场景也在改变——不再局限于觥筹交错的酒桌,而是延伸到野餐、露营、甚至独处时的放松。
这种变化,本质上是社会结构和消费文化嬗变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熟人社会瓦解,情感表达方式从“敬酒”转向“分享”;消费审美从面子消费转向自我取悦。
喝酒,从应酬的工具,变成生活方式的延伸。

全球年轻人都在“喝得更省”
与“酒量变轻”同步的,是“酒钱变少”。
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2025年发布的《Z世代饮酒减少的真正原因》报告指出,Z世代的酒精消费下降并非因为“追求健康”或“拒绝社交”,而是——没钱。
报告显示,从2012-2013年到2022-2023年,美国30岁以下家庭用于购买酒类的开销占收入比例从1.1%降至0.74%,下降近三分之一。
而30岁以上家庭的支出比例基本稳定。
百富门(Brown-Forman)首席执行官Lawson Whiting也坦言,Z世代“手头紧”,刚步入职场,可支配收入有限,因此喝得少、买得便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永远不喝。
全球年轻人都在喝,只是喝得更谨慎——对价格更敏感,对体验更挑剔。
这也是为什么低价位、高颜值的果酒、精酿啤酒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而高价白酒、高端葡萄酒的增长,却在逐年放缓。
饮酒的社交属性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情绪消费与轻负担的娱乐需求。

中国市场:白酒神话的“度数焦虑”
在中国,酒业的两极正在拉开。
2023年,中国酒精饮料总销量达到485亿升,同比增长0.3%。
白酒依旧是“扛把子”,贡献最大份额,但其主导地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产量同比下降1.8%,这是行业连续第八年下滑。
与此同时,果酒销量增长13.4%,即饮酒增长11.7%,低度白酒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00亿元暴涨至2024年的57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742亿元。
五粮液的一项调研显示,在20至35岁的年轻群体中,仅19%的人喜欢白酒,而52%偏好啤酒,29%偏好洋酒或果酒。
对白酒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降度”成为自救的方向。
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等头部企业纷纷推出低度、果味新品。
茅台生态农业推出UMEET蓝莓气泡酒,洋河规划2-3年内将果酒营收做到10亿至20亿元。
“低度化”“果味化”不仅是产品策略,更是对白酒消费人群断层的焦虑回应。

“微醺经济”:啤酒、果酒的新机会
当白酒还在纠结“年轻人不喝白酒”的问题时,啤酒与果酒正在悄然瓜分市场。
啤酒依旧是中国酒类市场的主力。
2023年啤酒销量429亿升,同比增长0.8%,但价值销售额增长更快。
华润、青岛、燕京纷纷提升中高端产品比例,推动行业回暖。
与此同时,无醇啤酒崛起——迎合了健康导向的消费趋势。
喜力、青岛、燕京都推出无醇系列,喜力0.0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果酒则成为增长最快的酒种。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果酒销售额约150亿-180亿元,2024年预计突破200亿元。
果酒市场规模已与葡萄酒相当,并可能在今年超越。
其背后,是一场消费审美的重构:年轻人偏爱低度、甜口、颜值高的饮品,既满足社交分享,也不必承受“酒桌文化”的沉重。
果酒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上表现尤为突出。
抖音、小红书成为新品爆款的“第一现场”。
梅见青梅酒在天猫旗舰店的单品销量突破20万瓶;茅台的UMEET蓝莓酒上线“i茅台”App后,评论超2.4万条。
这种以“口味+情绪+社交”为核心的产品逻辑,正在成为年轻人酒类消费的主流语言。

白酒的困境:不是“不够年轻”,而是“太有历史”
白酒企业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转型。
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消费回归理性。
对于一家高价、重文化的白酒品牌来说,年轻化意味着从文化到渠道的系统重建。
传统白酒品牌的困境,不仅在“产品度数高”,更在“品牌认知高冷”。
年轻人不再为身份符号买单,他们追求的是“轻盈、真实、可分享”的情绪价值。
“微醺”取代“豪饮”,“悦己”取代“面子”,这是白酒文化难以回避的现实。
为贴近年轻群体,茅台推出冰淇淋、拿铁,泸州老窖做巧克力,汾酒跨界文创、音乐节。
这些“破圈”尝试显示出行业焦虑的另一面——白酒的年轻化,不能只是“包装年轻化”。
真正的变革,是从产品体验到消费场景的重塑,从“敬酒文化”到“饮用文化”的转向。

酒桌之外的“新醉意”
年轻人没戒酒,他们只是不再需要借酒敬人。
他们的酒更轻、更甜、更有设计感;
他们喝得少,却喝得更精致、更有选择。
这一代人重新定义了“喝酒”这件事:它不再是社交压力的媒介,而是一种自我情绪管理的方式。
从全球视野来看,这场“低度化革命”已不可逆。
白酒的黄金时代或许已过去,但属于“微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对于整个酒类行业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是重生的契机。
正如百富门CEO所言:“他们终究会喝酒。”
只是当Z世代举起酒杯时,杯中盛的,未必还是那杯白酒。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