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锡金奉藏传佛教为国教,自此锡金成了西藏的保护国,锡金纳贡,西藏保护的关系一直持续到1839年,随着大清式微,英国暗戳戳地要求在锡金租借大吉岭,修建疗养院,内政一团糟的清廷无奈同意了英国的要求,局面维持到1888年,英国悍然出兵全面控制了锡金,锡金向大清求救,大清虽然出兵,但想想都知道结果,清军被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军打的溃不成军,至此锡金脱离中国控制。
到了1947年,经历一战和二战消耗的英国已无力维系在南亚次大陆的统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建国,建国后的印度以英国继承人自居,悍然出兵锡金,强迫锡金签订《印度与锡金永久和平条约》,全面控制了锡金的政治、经济、国防、交通等方面,锡金实质上已成为印度附庸,到了1975年,在印度操纵下,锡金举行全民公投,正式被印度吞并。
有人好奇了,你不是在讲第二次印巴战争吗,怎么开始讲锡金的历史了呢。那时因为锡金问题在第二次印巴战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影响整个战争的走向,我慢慢讲大家就知道了。
自1948年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吃了大亏,被印度胖揍后,一直在全世界找高端武器防身,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全世界有高端武器的,只有美苏两国。苏联这时候正和印度眉来眼去,根本没空搭理巴基斯坦,一开始美国也没准备搭理巴基斯坦,可美国一看地图才发现,巴基斯坦小老弟地理位置好啊,控制了巴基斯坦就能北踢苏联,南踩印度,东打中国,一举三得啊,巴方与美方一拍即合,于是美国开始大规模军援巴基斯坦。
而巴基斯坦为了自身安全,开始疯狂加群,先是在1954年5月和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援助协定》,9月又与美、英、法等八国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5年9月,巴基斯坦又正式加入了英国主导的“巴格达条约组织”。通过这些结盟活动,巴基斯坦自1954年至1965年,从美国得到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获得大量先进军事装备。作为回报,美国得以在白沙瓦附近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通讯基地,以监视苏联的中亚地区。
美巴结盟导致美印关系紧张,印度与苏联的关系迅速升温,印度从苏联获得大量武器装备和经济援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印度北抵喜马拉雅,南达印度洋,战略位置很重要,在印度洋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再加上印度提出的不结盟运动,这就让处于冷战中的美国在与巴基斯坦交好的同时,也在极力拉拢印度,不希望印度彻底倒向苏东阵营,争取印度转向西方阵营。
自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双方都在暗地里积极备战,都知道更大的冲突不可避免,可谁能想到第二次印巴冲突的导火索仅仅因为一个叫库奇兰恩的不毛之地。
库奇兰恩是印度河入海口的一片盐碱沼泽地,真正的草都不长之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当雨季来临时大部分被水淹没,长期以来印巴双方一直未划定明确边境线,巴基斯坦在此设有几个哨所,算是划归巴方所有。
时间来到1965年4月,印军突然出动部队迅速捣毁巴军哨所,占领战略高地,巴军一脸茫然地看着印军的操作,但除了表示谴责外,再没其他动作,可随后不久传出库奇兰恩蕴藏着大量石油,巴方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印军突然发疯要占领库奇兰恩这片沼泽地。
为了达到突袭效果,巴军吸取第一次印巴战争教训,发动“沙漠之鹰”行动,巴军在装甲兵掩护下迅速向印军发起攻击,在美式武器的绝对优势下,印军伤亡惨重,再加上雨季即将来临,洪水泛滥会切断印军后路,对印军不利,因此印军被迫后退30公里,巴军取得完胜。在英国的斡旋下,双方在此地区实现停火,虽然停火了,可印方并不认输,认为这是巴方侥幸获胜。巴方却被这次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印度不堪一击,这为进一步的军事冒险行动埋下了伏笔。在此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事更加坚定了巴基斯坦的采用军事手段的决心。
1962年发生的中印战争,中国军队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干翻了印度,差点打到印度首都新德里,总理尼赫鲁业在两年后郁郁而终,这一仗让巴方看到到印军的实力不过如此,增强了巴方用战争手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信心,哎,真不愧是一个娘胎出来的,这迷之自信真是一模一样。
1963年被穆斯林视为圣物的先知的一缕毛发被窃,这一行为被穆斯林认为是印度教徒干的,当时就引起了穆斯林的抗议。
1964年印度开国领袖尼赫鲁的去世更是让印度政坛陷入混乱状态。
正是在以上因素的叠加下,巴基斯坦信心爆棚,认为这是收复克什米尔的良机,于是巴方派遣自由战士向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渗透,煽起印控区的穆斯林闹事,印军则对此进行严厉打击,印军的行为刚好给了巴军出兵的理由。
1965年8月巴方开启“大满贯”行动,意图攻占克什米尔战略要地:阿克赫努尔,如果能顺利夺取此地,巴军就能够切断印军在克什米尔的大本营查谟与克什米尔中部地区的联系,同时孤立印军派驻在斯利那附近的部队,进而对查谟大本营进行攻击。
战争伊始,巴军凭借优势空军,很快取得制空权,迅速占领昌布,此后巴军继续推进至阿克赫努尔外围地区与有防范的印军形成僵局,这让巴方顿时慌了,开战前信心满满本以为能速战速决,都没想过僵持局面的出现,但战争开始容易结束难,到了此时巴军想撤都来不及了。巴军趁火打劫的行为让印军极其恼怒,刚被中国修理完,巴军又来欺负,印度是谁想打脸就能打脸的,坚决不能被巴基斯坦打脸,盛怒之下的印度来了一招“围魏救赵”,直接进攻巴基斯坦本土。
1965年9月初印军不宣而战,以3个师组成的冲击集群进攻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如果印军攻克拉合尔,向南就可以插入克什米尔巴军的背后,向北则可以直接进攻巴首都伊斯兰堡。面对印军突然进攻拉合尔,部署在拉合尔外围的巴军两个师匆促应战,结果可想而知,一小时就被印军打穿,此时拉合尔城外只剩亚克尔运河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拉合尔岌岌可危。
面对此种紧急情况,巴军急调第6坦克师紧急运往前线,与守军一起顶住了印军的攻势,同时巴军来了个依葫芦画瓢,在印度境内发动代号为“暴力”的反击行动,当天就占领了印度边境重镇克赫姆·卡兰,面对巴军猛烈攻势,印军反手来个水淹七军,炸开了克赫姆·卡兰河堤,大水滔滔,巴军坦克陷入泥潭,步兵也无法前进,印军趁机构建坚固防线,双方在克赫姆·卡兰一带同样陷入僵持状态。
空军方面,印军战机与巴军为5:1,数量上印军占绝对优势,但巴军装备了性能更优越的美式先进武器,如F-86、F-104战机及当时先进的“响尾蛇”导弹,空战伊始,巴军就以损失10架飞机的代价,击毁印军40多架战机,巴方可谓大获全胜。
随后在查温达地区展开的大规模坦克大战中,巴军以200辆坦克对战印军400辆坦克。在此战中,巴军发挥空战优势击毁多驾印军战机后,印军战机再也不敢轻易出动,从而巴军占据制空权,巴空军配合坦克部队对印军坦克发起协同攻击,没有制空权的印军处处被动挨打,尽管坦克数量占据优势,依旧挡不住颓势,15天内,印、巴双方损失数百辆坦克、飞机百余架,伤亡近万人。最终印军在查温达地区的坦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部队几乎瘫痪,印军无力继续发动攻势,只得沿亚克尔运河与巴军形成对峙局面。
巴军也无力再发动攻势,因为这时巴军突然发现自己弹药库见底了,这就要了老命了,没炮弹还打个啥,这就不得不说老美了。
老美本来是支持巴基斯坦的,可开战之初,美国为了防止印度彻底倒向苏联,不敢太过分,于是宣布对印巴双方实施武器禁运,这就明显是在拉偏架了,要知道印度的武器是万国造,对苏联武器依赖度较高,对美国的武器依赖度反倒没那么高,而巴基斯坦就不一样了,巴方主要武器来自美国,对美国的依赖度很高,武器禁运对巴基斯坦的伤害更大,这一禁运就导致巴基斯坦弹药库告急。没办法的巴方为了维持战争,紧急从伊朗、土耳其购置所需的炮弹和补给品,这才勉强保证前线的弹药消耗。
有人好奇,伊朗、土耳其的弹药真的对巴基斯坦起这么大作用?那就肤浅了,要知道伊朗、土耳其毕竟距离巴基斯坦尚远,远水解不了近渴,真正起作用的其实是背后的中国。
8月份巴高层面对在克什米尔战线的不利僵持局势,开始向全世界求援,可美苏两国或明或暗支持印度,这两国是指望不上了。看看周围国家,只有1962年胖揍了印度一顿的中国,有实力、有能力、有魄力、有威慑力,于是转头向中国求救。中国从国家战略出发,不允许在中国西边出现个稳定强大好斗的大国,必须牵制印度,同时与巴方深化合作,也有利于中国在南亚地区获得重要战略支点,巴基斯坦的求救正合中国心意,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我国通过喀喇昆仑走廊,秘密向巴方输送了大量武器弹药,包括59式坦克、歼-6战斗机、56式冲锋枪在内的现役装备,大大弥补了巴方弹药的消耗。
同时为了牵制印军,我国的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举行实弹演习,到了9月16日,我国更是向印度驻华使馆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印度72小时内拆除中锡边界工事,否则一切严重后果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这招“围魏救赵”效果立竿见影,毕竟1962年刚被胖揍的教训犹在眼前,中国的做法迫使印军将原本用于印巴战场的第17师紧急调往锡金方向,这无疑极大减轻了巴军正面压力,这也就是我开篇所说的为什么锡金关系印巴战局的原因。
中方的立场对美国的态度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担心中国的军事介入,毕竟朝鲜战争的惨痛教训犹在眼前,强烈要求印巴双方停火。
话说回来,印巴双方在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境内、巴基斯坦境内都形成对峙的僵局,巴方整体实力弱于印方,此时弹药库减少,速战不能解决问题,长期对耗下去,必然对巴方不利。印方在此战中大败亏输,损失巨大,再加上自1962年被中方打了一顿后,与中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中方在战争中一系列警告行为,更是让印方心惊胆战,长期与巴方对峙下去,如果中国真的再次出兵印度,与巴方来个钳形攻势,高傲的印度怕是要成为巴方的殖民地了,这是印度万万不能接受的。
于是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及各方压力下,印巴双方决定接受停火。这时的苏联为了扩大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跳出来摘桃子,主动斡旋印巴双方。于是在苏联外交部长柯西金安排下,印巴双方于1966年1月上旬在塔什干举行会谈,并签署了“塔什干宣言”,重申两国将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并限定双方将军队撤回到1965年8月5日前各自的阵地上,至此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双方死伤无数,物资损失不计其数,最后却打了个寂寞,一夜回到解放前,没任何变化,但这次战争却深深刺激了印巴双方,战后双方对国策均进行不同程度调整。
巴方战后意识到美国是靠不住的,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迅速升温,当今中巴经济走廊,以及瓜达尔港的建设,都是这种战略合作的历史延续,自此之后的巴基斯坦才成为我们现今口中所说的“巴铁”。另外在不得罪美国的前提下,巴方大量进口中式武器,中式武器一跃成为巴方主要武器供应商,1965年的军事协作,更是奠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效果非常明显,前段时间巴军以歼10、枭龙、预警机、红旗防空系统等全套中式装备击毁印度的万国造战机,包括3架法国阵风、1架幻影-2000、1架俄制米格、1架俄制苏-30,创造了0:6战损比的世界奇观。
印度在战争中吃了大亏,尤其被自己看不上眼的巴基斯坦锤爆,心理一万个不服,战后军费开支直线飙升,同时意识到万国造的弱点,开始了国防自主化进程,加速“光辉”战机的研发。这些无疑加强了印军的实力,为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巴基斯坦,重创巴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