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覆盖全国的长期不动户清理行动正持续推进,从国有大行到地方农信社,数百万个"沉睡账户"正面临交易限制或注销处理。
多家银行机构发布的清理公告,预示着这场金融领域的"大扫除"已进入关键阶段。
看似日常的账户管理调整背后,实则是防范金融风险与优化资源配置的深层布局。
此次清理行动呈现出明显的深化特征。兴业银行于10月15日实施的新规颇具代表性,将长期不动户的余额认定门槛从100元降至10元,休眠时间标准则从180天延长至365天,这意味着更多低余额、长时间未使用的账户将被纳入管控。
而不同机构的标准各有侧重:中国银行新疆分行以"近6个月无主动交易且余额≤100元"为界定依据;永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陇西农商行等则聚焦线上渠道的不动户清理;酒泉农商银行、葫芦岛银行等近期也纷纷加入清理行列,形成全国联动之势。
新闻信源
追溯这场行动的源头,清理工作早在年初便已启动。
7月1日,广东顺德农商银行、中原银行等率先发布公告,对"久悬账户""长期不动户"开展集中整治,10月起随着兴业银行等机构进入实操阶段,清理行动迎来高潮。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2月底北京金融法院的一则判决为此类操作提供了司法支撑:当事人李某2015年办理的零余额借记卡因长期未使用被银行销户,法院最终认定银行行为合法合规,明确此类操作未损害用户财产权益,且用户可通过简便方式重新启用账户。
这一判决打消了银行的合规顾虑,成为清理行动加速的重要推手。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与跨境赌博是此次清理的核心动因。
介休农商银行今年3月的案例极具警示意义:村民杨某持长期未使用的账户支取3万余元时,因对资金来源表述前后矛盾,被柜员识破异常。
经查该账户存在典型的"资金快进快出"特征,最终确认涉及诈骗资金并成功止付。
这类案例印证了不动户的风险隐患——用户遗忘的账户易因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盗用,成为洗钱、电诈等犯罪活动的"工具账户"。
银行通过清理减少此类账户存量,从源头切断了犯罪链条。
对普通用户而言,清理行动既是提醒也是保护。
不少人手中的"沉睡账户"正默默产生账户管理费等隐性支出,虽每年仅数元,长期累积亦是浪费。
更值得警惕的是账户功能受限风险:中原银行对清理范围内账户采取交易限制,广东顺德农商银行则直接注销符合条件账户,且明确"销户后不可恢复"。
这些措施虽必要,却可能给未及时关注的用户带来不便,比如急需用钱时发现账户被锁,或遗忘账户余额导致财产损失。
其实用户完全可以主动规避此类风险。银行通常会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提前告知账户状态,但很多用户将此类提醒当作骚扰信息忽略,最终错过处理时机。
目前已有便捷的自查渠道,用户可通过身份证在正规平台查询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及手机号,不过务必通过银行官网、手机银行等官方途径操作,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业内建议,用户应每半年梳理一次账户,及时注销闲置账户,将资金集中到常用账户管理。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这场清理行动将推动金融资源高效配置。
据预测,未来三年内我国个人银行账户数量将缩减约15%,而账户资金使用效率有望提升30%以上。
对银行而言,减少无效账户可降低系统运维成本,集中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对金融市场而言,账户清理能压缩非法资金流动空间,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这场针对"沉睡账户"的清理行动,本质上是金融行业适应风险防控需求的自我革新。
银行在合规框架内推进清理的同时,需进一步优化告知流程,让用户充分知晓账户状态变化;用户则应主动参与账户管理,形成风险防控的合力。
当"沉睡账户"被唤醒或清退,留下的将是更安全的金融环境和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这正是这场全民参与的金融"大扫除"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信源来自:智慧生活报 2025-3-26 =2020介休农商银行:识别异常交易 筑牢反诈防线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