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4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正成为传统霸主的心头大患,现在,美国参议院通过稳定币法案,将美国国家债务巧妙地转嫁给全球所有持有和交易稳定币的用户。这意味着,你钱包里的部分稳定币,可能正在为美国的赤字承担风险。
而与此同时,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中国央行行长首次公开宣布“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正式落地,并明确提出跨境支付将绕开SWIFT系统,这一举动,直击美元结算体系的命门。
最近,美国参议院吵吵嚷嚷地通过了一项稳定币法案,没过几天,中国央行行长就在公开论坛上,意有所指地大谈稳定币,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中心也随即在上海落地。
表面看,是两个大国在追赶金融科技的潮流,但水面之下,涌动着完全不同的暗流。
一方,是债台高筑、急于续命的传统霸主,它需要新鲜血液来维持美元的体面,更需要新韭菜来接盘那滚雪球般的债务。
另一方,是手握全球工厂和最大贸易网络的崛起者,它想做的,不是给旧体系打补丁,而是要另起炉灶,重写全球资金的流转规则。
这场仗,已经不是学者们的纸上谈兵,筹码是真金白银,是国家信用,是支撑起这一切的底层技术。牌局,正式开始了。
要问美国政府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那肯定是国债,那张长得望不到头的账单,每天光是利息就足以压垮一个中等国家。
而特朗普的智囊团,给出了一个堪称“天才”的方案:用稳定币给美债续命,这等于毫不避讳地承认,美国的经济引擎,已经被债务这根藤蔓捆死了。
华盛顿推广稳定币,目标极其纯粹:除了各国央行这些老买家,必须找到新的、源源不断的“债主”,美联储不能再无休止地印钱了,那会把自家的通胀玩崩。
所以,参议院那部《GENIUS法案》应运而生,它美其名曰“给稳定币立规矩”,实际上是在给美元霸权搭建一个新舞台。
法案的核心条款堪称霸道:任何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其储备资产必须是美国国债。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像开了一家银行,法律规定你收进来的每一块钱储蓄,都必须借给同一个客户——美国政府。
渣打银行算过一笔账,全球稳定币市场一旦扩张到2万亿美元,就等于凭空给美债创造了2万亿的铁杆买家。
这绝非空想,全球最大的稳定币USDT,它的发行公司泰达,在2024年已经狂买了331亿美元的美债,一举成为美债第七大“债主”,买得比加拿大、墨西哥这些邻居还多。
这套玩法,本质上就是把美国的国家债务,巧妙地“外包”给了全世界所有持有、交易稳定币的人。你钱包里的每一枚USDT,都在为美国的赤字站岗。
这等于让全球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帮美国人扛起了他们的债务。
这个设计确实精妙,但它能撑多久?
美元的信用和美债的规模,就像一架天平的两端,一头是“美元依然是世界货币”的信念,另一头是不断加码的债务砝码。
稳定币这根杠杆,撬动了全球的资金来支撑债务那头,暂时维持了平衡,但债务的扩张是没有尽头的,它会像黑洞一样,不断吞噬和稀释另一端的信用。
当全世界的稳定币用户,都成了美债的间接持有人,他们也就和美债的风险深度绑定了。
一旦美国债务的雪球大到连“戏法”都遮不住的时候,信任崩塌,被反噬的,不仅仅是这些稳定币的价值,更是美元本身摇摇欲坠的根基。
用未来的信用,去赌今天的续命。这终究是一场豪赌。
而中方是完全不同的想法,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泾渭分明,对于比特币这类背后空无一物、纯靠共识炒作的虚拟货币,官方的定性是“非法”,因为它无法服务于实体经济,反而会扰乱金融秩序。
但对于稳定币,态度却180度大转弯,因为它锚定的是真实资产,有实打实的价值做支撑,这不是什么投机者口中的“错过比特币后的无奈接盘”,这是中美货币战争进入巷战阶段的必然选择。
中国眼中的稳定币,是人民币信用向外扩张的全新载体,它要争夺的,是未来全球数字货币规则的制定权。
为此,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挂牌,它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打造一个能绕开SWIFT系统的跨境支付网络。对企业和个人来说,这意味着跨境汇款可以像发微信红包一样,秒级到账,还没有高昂的手续费。
更深远的布局,落在了香港。
香港已经通过了《稳定币条例》,正在打造全球第一个“稳定币监管特区”,这意味着,全球第一批完全合规的稳定币,将在中国的土地上诞生。
过去,港币本身就是锚定美元的“稳定币”,现在,香港发行的稳定币,将不再只盯着美元,而是会引入人民币和更多元的国际资产作为锚定物。
这是香港金融“去美元化”的第一枪,也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又一座桥头堡。
中国的稳定币战略,描绘的是一个平行的金融宇宙,它锚定的不是另一个国家的债务,而是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产能、港口里堆积如山的集装箱、即将运往海外的高铁、真金白银的跨境工程款。
它向世界传递一个朴素的道理:我这个数字凭证,背后“有物可换”,这恰恰是在填补美元信用日益透支后,全球市场正在出现的信任真空。
这场围绕稳定币的竞赛,从一开始就指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终点。
美国试图用金融工具的创新,来为一个旧的、难以为继的债务循环争取时间,而中国,则在尝试为全球贸易和结算,建立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
回看比特币的崛起,它本身就是全球对美元信用体系投出的一张不信任票,在人民币尚未完全开放、其他主权货币又难堪大任的背景下,比特币成了许多人财富的无奈避风港。
而现在,人民币正在用技术手段,小心翼翼地推开一扇新的大门,当你购买一枚在香港合规发行的、部分锚定人民币资产的稳定币时,你获得的,其实就是一份人民币信用的背书。
未来的世界金融版图,不会再是独木擎天。一个多锚并存、多中心竞争的时代正在到来。
美国的金融炼金术固然高明,但它能否逆转物理世界最基本的定律,还有待观察。而中国正用更踏实的姿态,编织一张以实体经济为底座的信用之网。
这场关乎“未来谁来定义钱”的终极对话,才刚刚开始。
本文信源:财经时评报《XBIT解析稳定币最新动向:美国政策转向与监管框架出台》
金融界《香港稳定币法例8月生效!陈茂波:金融创新助力亚洲经济新时代》
证券时报《香港:稳定币有望为资本市场带来变革 将推动发行人把稳定币应用推广至不同场景》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