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6月29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院士专家创新成果论坛在北京石油科技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引领全球科创,赋能产业未来”为主题,旨在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科技部原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燕华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领导与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地方政府代表、企业界人士共计二百多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成立,探讨以学科交叉和政产学研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会议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柳忠勤主持。
柳忠勤说,25年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打造“一城四区”“百县千村”平台,服务于全国中小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科研学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今天,我们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必将进一步提升学会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学会事业发展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肖金在会议致辞中指出,委员会的成立,将以“大国土”理念为引领,统筹海陆空资源,打破行业、领域和学科边界,为构建“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提供平台。通过设立跨学科专项、构建全链条机制、打造创新载体等举措,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慧农业、海洋资源开发等多领域交叉创新,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张云慧代表学会宣读委员会的成立批复。批复文件指出,委员会成立的核心使命,是进一步发挥国土经济学会跨学科、跨部门的传统优势,协调各界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为王志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技术院院士颁发主任聘书。
刘燕华向张以河、张朝伟、何荣锁、卢涛、李月恩专家学者颁发副主任委员聘书
肖金成理事长为孙维豹颁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聘书
肖金成为朗森森、王丽媛、张菁怡、朱玉玲颁发委员会副秘书长聘书
主任委员王志章、副主任委员张以河分别为委员会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海洋经济、信息通讯、高端装备、新能源、农业工作、生态环境、矿业冶金、资源工作等12个专业工作部主任颁发聘书。
各工作部院士专家涵盖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将为委员会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委员会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学会名誉理事长柳忠勤、学会理事长肖金成为委员会的成立揭牌。委员会覆盖了前沿科技的各个领域——标志着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团队及 “政产学研” 协同机制正式启动。
马培华副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实验室”与“生产线”脱节、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等挑战,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学科藩篱,推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百分之十到二十几,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本原因是机制问题,破解之道是金融资本的早期介入和产权股权激励,今天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开了一个先河。委员会要打造市场探测器,建立常态化精准化的成果发布与需求对接平台;要线上线下结合,推动企业早期介入研发过程,牵引市场导向的研发成果转化。
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志章对委员会未来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委员会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李月恩院士代表院士成果转化委员会发布了《量子探测、量子感知、量子图像数据处理系统、量子激光雷达产品研发与应用》《富碳智慧农业及全域碳平衡生态圈建设工程》《石墨烯复合新材料、纳米材料、ACF仿生智能超材料》等首批十大院士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涵盖了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将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院士、地方政府及企业代表在成立仪式上分别发言,他们就学科交叉和产学研融合的重要性、合作模式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他们一致认为,学科交叉和产学研融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各方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昌平区政协副主席鲍志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孙维豹为院士创新园(未来科学城园)揭牌
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志章和中关村昌晟能源科技示范应用产业联盟主席王剑元为院士成果转化工作部(中关村科技园)揭牌。
两个园区的揭牌,标志着委员会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为院士项目的落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成立仪式上,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志章、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孙维豹分别与中关村昌晟能源科技示范应用产业联盟、中国中小企业分会、湖北长江时代产业基金、端业资本、山东蓝天新材料、广西柳二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院士专家联合中心”,推动政产学研要素聚合。
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鲍志华表示,未来科学城将为院士项目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孵化的 “一站式” 服务。这将大大降低院士项目的创业成本和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随后的“首届院士专家创新成果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以《对成果转化的认识》为题,揭示 AI 时代的转化新逻辑:“从‘技术导向’到‘用户导向’,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载体革命正重塑创新生态。” 他以DeepSeek加速储能材料研发、阿里 “犀牛智造” 实现 C2M 反向定制为例,指出“大模型+专用模型 + 硬件终端” 的深度耦合将成为未来趋势,这一观点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提醒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转化模式和方法。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毕思文则带来《量子科技与量子工程领域研究新进展》,其团队研发的激光雷达产品已实现成熟转化,“量子遥感技术将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革命性工具。” 两场演讲勾勒出科技赋能产业的清晰图景,引发与会者热议。
下午的“分论坛”及“院士成果转化与政产学研对接会”上,79位院士专家分别聚焦新能源与低碳工程、新材料、低空经济、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与政产学研对接,并分享了AI智慧设计、碳中和技术、中药干细胞应用等前沿成果。这些成果展示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实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委员会后续将启动“跨学科创新专项基金”,在东中西部重点区域布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并联合地方政府开展“院士专家地方行”活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