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英伟达财报,才知中国已无退路

昨天晚上(11月19日),全球资本市场都在等一份成绩单。

英伟达发布了2026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一出,再次刷新了人类商业史的认知。单季度营收达到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非但没有放缓,反而给出了下季度650亿美元的惊人指引。

看着这些天文数字,绝大多数人都在讨论股价会不会创新高,或者AI泡沫会不会破裂。但我特意去官网下载了原始报表,结合最近几个月全球电子产业链的进出口数据,把这些数字拆解开来后,感受到的却不是狂欢,而是一种冷静的压迫感。

这份财报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中美科技博弈的棋局上,美国正在利用其在AI算力上的绝对统治力,加速构建一道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新工业铁幕”。

一、 美国科技霸权的“肌肉秀”

首先我们来看这组让华尔街窒息的数据。

市场原本的预期已经拉得很高了,大约在550亿美元左右,结果英伟达直接交出了570亿美元的答卷。更可怕的是它的指引——650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单季度650亿美元,意味着年化营收将达到2600亿美元的规模。这几乎相当于把曾经的芯片霸主英特尔、AMD加在一起,再乘以一个系数。在硬件领域,这种体量和增长速度是违反直觉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中的结构性变化。 英伟达的数据中心(Data Center)业务营收达到了512亿美元,占比接近90%。这说明,这已经不是一家卖游戏显卡的公司了,它是美国AI基础设施的“总包工头”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科技产业可怕的爆发力。 虽然我们常说美国“去工业化”了,但在最高端的“算力工业”上,美国不仅没有空心化,反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产能爬坡。从芯片设计到核心算法,美国牢牢占据了价值链的顶端,并且通过高利润吸纳了全球的资金和人才。

二、 “去中国化”:从传闻变成现实

这次财报最让我感到警惕的,不是营收数字的大小,而是这些营收的流向来源。我们必须问两个问题:英伟达的芯片现在是谁在买?又是谁在造?

答案很清晰:买家主要是美国的四大云厂商,而制造者则是美国严格控制的、正在刻意“去中国化”的供应链体系。

根据市场数据,2024年全球服务器需求最大的几家公司——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占据了绝对主导。而这些巨头为了规避所谓的地缘政治风险,正在联手重塑全球电子供应链。

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阳谋。 此前《日经亚洲》就曾独家报道,微软已经计划最快从明年开始,将大部分新产品的生产——包括Surface电脑和数据中心服务器——转移出中国 。消息人士指出,微软已要求供应商准备“非中国”生产方案,预计最早从2026年开始实现全部在中国以外生产 。

这不仅仅是微软一家的动作。 在过去,中国大陆是全球服务器的核心生产基地。但在美国关税大棒和政治施压下,供应链正在发生剧烈迁移。数据显示,电子代工领域原本高度依赖中国大陆产能的厂商,正在将服务器、交换机等高价值产品的生产线搬迁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这种变化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美国需要大量的AI服务器,但它不希望这些服务器在中国生产。

英伟达业绩越好,营收越高,意味着美国这套“非中国”的AI基础设施建设得越快,这套独立于中国之外的供应链也就运转得越顺畅。 结果就是,英伟达赚得盆满钵满,但这570亿美元的盛宴,中国大陆的产业链不仅难以分一杯羹,反而面临被物理隔绝的风险。这是一道看不见但摸得着的“铁幕”。

三、 算力即电力:警惕“德国式”的衰退

看了这份财报,除了关注供应链的迁移,我们更要对“算力”这个要素有全新的认识。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就是电力。如果我们在算力上被拉开了代差,后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

这就好比德国这几年的遭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惨痛的样本。 我查阅了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德国的年发电量在2017年达到了巅峰的6537亿度 ,但在那之后因为激进的环保政策、废除核电和煤电,导致发电量一路下滑。到了2023年,德国发电量竟然下降到了5118亿度,比巅峰时期下降了21.7% 。

甚至连德国汉堡效率极高、仅建成几年的现代化火电站莫尔堡电站,都因为环保原因被字面意义上地“炸掉”了 。

失去了充足和廉价的电力,结果是什么?是去工业化。 作为欧洲工业心脏的德国,因为能源成本高企,竞争力受到重创。

现在的中美博弈,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美国通过英伟达,正在构建一个极其高效、智能、且不断迭代的“算力发电厂”。Blackwell架构的成功证明,通过堆叠晶体管和先进封装带来的“暴力计算”依然是当前AI进步的主流路径。

如果美国企业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调用最先进的AI来赋能科研、制药、材料研发,而中国企业因为被封锁,只能使用上一代的算力,或者算力成本是对手的几倍,那么这就会演变成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剪刀差

这才是比“AI泡沫”更值得担心的事情。泡沫破了也就是亏点钱,但如果基础设施落后了,那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降级。

四、 唯一的出路:放弃幻想,死磕国产

面对英伟达的绝尘而去,和美国供应链的坚壁清野,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答案已经没有悬念了:放弃一切“全球化分工”的幻想,坚定不移地扶持国产算力产业链。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搞供应链去中国化,本质上就是想削弱中国经济的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国产替代不是“备胎”,而是主胎。

在AI芯片领域,除了英伟达,中国市场目前最大的变数就是华为。 值得欣喜的是,除了华为,国内还有寒武纪、昆仑芯、阿里、壁韧等企业在发力,有的已经宣称做了万卡集群 。虽然我们在单卡性能上可能与Blackwell还有差距,但在集群组网和软件生态上,中国企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追赶。

但我们也要看到客观差距,目前的瓶颈主要还是卡在芯片制造环节。只要芯片制造的设备(光刻机等)还受制于人,我们的算力供应就始终存在不确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未来两三年是关键的“阵痛期”。我们必须在成熟制程上做到极致优化,同时在先进制程装备上取得突破。

结语

英伟达的Q3财报,是一份美国科技实力的“宣战书”。

它告诉我们,美国正在利用其在AI领域的先发优势,试图在这个新的赛道上彻底甩开中国,并构建一个排他的技术圈子。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没有退路。 就像当年的“两弹一星”一样,算力基础设施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武器。哪怕短期内性能有差距,哪怕供应链需要重构,我们也必须给国产芯片足够的时间和包容。

只要我们能顶过这几年的压力,建立起一套不依赖美国的算力与制造体系,那么美国今天构筑的这道“算力铁幕”,终将被我们打破。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封锁只会逼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财经   英伟   退路   中国   美国   德国   美元   芯片   数据   微软   铁幕   服务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