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地球裂缝之上一个大写的“一”

桥,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悠远记忆。

从古希腊神话彩虹女神伊里斯通过彩虹桥连接天地的传奇故事,到东方鹊桥跨越银河的亘古浪漫;从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辩论的智慧火花,到诗词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写意,再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自信豪迈,桥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成为沟通、超越、希望、梦想的象征。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云贵高原的东半坡,“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桥被赋予了改天换地的重量与意义。

万山如海,深壑如渊,曾是命运的桎梏。

花江峡谷大桥全景

然而,贵州人以山为骨、以志为刃,在这片土地上,架起3.2万余座飞虹。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半数在贵州,前三甲尽属黔地北盘江流域。这座名副其实的“世界桥梁博物馆”,让“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成为共识。

今天,我们共同见证历史:“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横跨于被称为“地球裂缝”的北盘江花江峡谷之上。这是一座桥的诞生,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一”,以开天辟地之势,镌刻于贵州的深谷云海之间。

这是一个大写的“一”。不仅代表着又一项“世界第一”在贵州诞生,也标注着中国制造的新高度,镌刻着人类创造历史的坚韧、智慧和荣光。

壮哉,这个大写的“一”!

花江峡谷大桥

这个大写的“一”,写满“夸父逐日”的坚韧与执着。

千百年来,贵州的群山既是一道道屏障,又是贵州儿女必须征服的“宿命”。

梦想,从跨越深谷、征服高山开始。

这条位于云贵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的北盘江,从发源地开始俯冲而下,切开高原峰峦,冲刷出幽深的大峡谷,全流域落差高达1900多米,是珠江水系中落差最大的河流。

高山深谷,曾因“望山跑死马”被视为畏途。但历史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地:唐蒙入夜郎、诸葛亮南征、朱元璋“调北征南”、“抗战生命线”的盘江铁索桥等都与此相关。

曾经桀骜不驯的北盘江被人类一次次征服,见证亿万年的时光流转,也见证一座座桥梁跨越天堑的荣耀。

北盘江大桥横跨云贵两省交界的北盘江大峡谷,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杨通富 摄

和北盘江一样,在“山地王国”的贵州,从古老的木桥、藤索桥、“跳蹬”、浮桥、石拱桥,到铁索桥、钢筋混凝土桥、钢架桥,贵州人跨越天堑的梦想和努力从未停歇。

镇远祝圣桥、福泉葛镜桥、盘江铁索桥,一座座古老沧桑的桥,见证明清时期古驿道上商贸的频繁流动。

而今,北盘江上再创奇迹。560米在建中的安盘高速天门特大桥、565米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625米的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三兄弟”包揽世界前三。递进的数字,是人类一次次对梦想的突破与超越。

一桥一飞跃,一步一重天。贵州用一座座“第一”成就梦想,刷新高度,也将“地无三尺平”的劣势逐渐转化成“高速平原”的优势。

这个大写的“一”,见证中国制造的技术与实力。

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跨径1420米,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在强风、大温差、地质复杂的“地球裂缝”上建成如此超级工程,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而它的建成通车,是中国基建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

从“追赶超越”到“创新引领”,贵州桥梁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片土地,3次捧回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20余次斩获詹天佑奖、鲁班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国内外顶级荣誉。

花江大峡谷。尹刚 摄

从“中国天眼”探秘宇宙,到港珠澳大桥飞跃伶仃洋,再到花江峡谷大桥横空出世,一个个超级工程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复杂艰险的喀斯特峡谷地带桥梁建造技术稳居世界领先水平,成功攻克了复杂风场、深切峡谷等系列世界级难题,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与突破。如首次在主缆内部植入传感系统进行全天候健康监测;全球首创采用“上下水平稳定板+中央稳定板”抗风措施;首次采用锻焊组合式索鞍;自主生产2000兆帕级高强度钢丝等等。

数字背后,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是技术创新的突破,必将在世界桥梁史上留下厚重一笔。

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航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摄

这个大写的“一”,贡献桥旅融合的创新与创造。

贵州的桥梁建设,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功能,引领着“桥旅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如果说,坝陵河大桥通过桥体内观光、开通滑翔蹦极等项目,开启了“桥梁+旅游”的1.0时代;平塘特大桥凭借“天空之桥”服务区与“中国天眼”联动,打造了天文科普与观光体验深度融合的2.0时代;那么,花江峡谷大桥则以其无与伦比的峡谷景观与更具前瞻性的整体规划,标志着“桥旅融合3.0”时代的到来。

花江峡谷大桥从设计之初,就将旅游、文化、生态深度融入其中。峡谷观光电梯、高空观星水吧、水幕灯光秀、锚碇攀岩等创新项目的设置,让游客不仅能“通过”桥,更能“停留”在桥上,沉浸式体验峡谷的壮美与工程的宏伟。它将交通基础设施转变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将天堑本身转化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这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贵州的生动实践。

花江峡谷大桥与绚丽晚霞同框。廖文祥 摄

大桥牵线,全域开花。桥下的花江村,昔日因天堑而困,今日因桥旅而兴。新增的餐馆、民宿,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是这座超级工程最温暖的注脚。它将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沿线农产品销售、民宿餐饮、文创产品等产业发展,“通一座桥、兴一片业、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从打通物理阻隔的“交通桥”,到富民增收的“产业桥”,再到赋能高品质生活的“风景桥”,花江峡谷大桥的3.0模式,拓宽了桥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的业态延伸贡献了“中国方案”。

这个大写的“一”,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与想象。

大桥通车,意味着贵州西南部的交通路网更加优化,黔中经济区与滇中经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贵州作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巩固,为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贵州的开放步伐,始终踏准国家战略的节奏。昔日的“内陆腹地”,正凭借一座座超级桥梁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

从“县县通高速”到9000多公里高速公路,从20多万公里普通公路到合计总长度已超5400公里的桥梁集群。这些数据见证着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到“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跨越。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交通所承载的不仅是往来的车辆,更是奔涌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万桥飞架,为“黔货出山”插上了翅膀,贵州的特色农产品、矿产资源等将更快速地通达全国、走向世界。

随着贵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跻身“国家队”,贵阳本土企业获得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运输资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双向奔赴”,加之铁海联运、公铁联运通道全面打通,贵州已然“驶入”国际运输“高速路网”。

贵州造桥的技术底蕴与工程经验,也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从蒙古高原到格鲁吉亚山区,从哈萨克斯坦到刚果(金),贵州桥梁建设的足迹遍布海内外。中标孟加拉国卡达姆拉苏尔桥梁项目,便是中国基建赢得国际信任的明证。这些越壑跨海的“友谊之桥”,既是中国工程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中国形象”的展示。

而花江峡谷大桥,恰如一扇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

2024年9月4日,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永 摄

这个大写的“一”,镌刻攻坚克难的奋斗与荣耀。

大桥巍然屹立,凝结着桥梁建设团队、科研人员、设计师和一线工人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数百米高的猫道上,14级峡谷狂风中,塔吊师傅精准操控,焊接工人筑就道道坚实焊缝;“95后”技术员用磨出老茧的双手记录成长印记。他们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将集体的荣誉举过头顶,铸就了一座精神的新地标。

从精确到毫米的测量,到悬在云端的主缆架设,再到克服峡谷阵风的吊装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意志和技术的极限考验。正是这种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精神,桥梁建设者们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谱写了一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史诗。

2024年9月4日,在花江峡谷大桥超过700米高的猫道上,工人在进行施工作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永 摄

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忆往昔,红军战士不畏枪林弹雨,在花江峡谷留下抢占花江铁索桥的英勇事迹;看今朝,大桥建设者“我们这点风雨算什么!”的豪情,续写着华章。

正是这般精神的传承,不断改变着空间的高度,也刷新着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高度。

站在花江峡谷大桥上,脚下是奔腾了亿万年的北盘江,眼前是横跨天堑的钢铁长虹。这个大写的“一”,巍然矗立,连接过去与未来。

高原之上,万桥飞架淬炼的精神钢火,必将激励贵州儿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上砥砺前行!

(来源:天眼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旅游   裂缝   地球   贵州   大桥   峡谷   桥梁   中国   天堑   天眼   铁索桥   交通   见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