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提示: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哎,别提了,我这个老中医,自己都脾虚。”
这是一位七旬老中医在门诊里对我说的话。
我当时一愣:您不是最擅长调脾胃的吗,怎么自己反倒脾虚了?

他苦笑了一下,说:“你看看现在这生活节奏、这饮食习惯,再好的脾胃,也经不起折腾。”
这话说得实在。你可能以为脾虚是老年人的事,或者是“虚弱体质”的标签,但细细一看,如今的年轻人、上班族、甚至学生,十有七八都有点“脾虚”苗头。
为啥脾虚的人越来越多?这“虚”到底虚在哪儿?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在咱们中医的世界里,“脾”不仅仅是一个器官,更是整个“运化系统”的中枢。
脾主运化,负责把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变成气血精微,运输到全身各处;脾主升清,能把营养往上输送,滋养头面;脾还统血,管着血液别乱跑。

可以说,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一切营养的“物流中心”。
而一旦脾虚,整个系统都“卡顿”了,营养送不上去,水湿排不出去,气血生不出来,整个人就像“水土不服”+“精气神短路”。
别以为“脾虚”听起来很玄,其实就在你身体的细节里:
✅吃不香、拉不干净、胃口差
这是典型的脾运化失司。

✅一坐就困、一动就乏、站久就累
这是脾气不足,气虚乏力。
✅舌头胖、有齿痕、舌苔腻
说明体内湿气重,脾虚生湿。

✅面色萎黄、肌肉松弛、水肿浮肿
那是脾不统血、运湿不畅的信号。
你发现没?这些不是什么“大病”,但却像“耗电鬼”一样,每天一点点地消磨你的状态和元气。
为什么现在脾虚的人越来越多?别怪你身体不争气,脾虚多半是“被生活逼的”。

1️⃣ 饮食太快太乱,是“第一杀手”
中医讲“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你天天往肚里灌冰的、涌甜的,再坚强的脾也要罢工。

2️⃣ 熬夜伤脾,比吃辣还“狠”
别以为熬夜只是伤肝,脾也受不了。
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脾胃“修复窗口期”。你不睡,它就没机会“加班”。久而久之,脾气越来越虚,第二天早上自然没精神、没胃口。
3️⃣ 情绪憋闷,脾气就“堵车”
别小看情绪波动,脾最怕“郁”。
一受委屈就没胃口,一生气就肚子疼,这就是“肝木克脾土”的典型表现。你情绪堵住了,脾的“运化车道”也就瘫痪了。

4️⃣ 久坐不动,湿气生生不息
现在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脾的“升清功能”全靠运动来激活。你不动,气机不升,水湿不化,脾就像陷在泥泞里的轮子,越陷越深。
你也许觉得好笑:老中医天天给人调理脾胃,怎么自己也脾虚?
可惜,他们一样被手机绑架、被会议支配、被外卖喂养。就连那位七旬老中医,都说自己“午饭匆匆凑合,晚上加班写东西,三天两头口苦腹胀”。
这说明一个道理:不是脾虚挑人,而是现代生活太“克脾”。

1️⃣气虚型:吃啥都累,动一动就喘
表现:疲乏无力、语声低微、食欲不振、容易出汗。
关键词:“喘、乏、懒”
2️⃣湿阻型:水肿、舌苔厚、体重上升
表现: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小腿浮肿、舌苔白腻。
关键词:“湿、黏、胀”

3️⃣阳虚型:怕冷、腹泻、手脚冰凉
表现:稍微受凉就腹泻、早上不饿、晚上口淡。
关键词:“冷、虚、滑”
4️⃣运化失调型:面黄肌瘦、消瘦便溏
表现:吃得多却不长肉、大便溏薄、营养不良。
关键词:“吃不化、运不了”

✅ 1.热食为主,远离寒凉

✅ 2.三餐规律,七分饱刚刚好

✅ 3.动起来,脾气才顺

✅ 4.笑一笑,脾气好

✅ 5.睡得早,养得住脾胃的“根”

你总说自己没精神,吃不下饭,动一动就累,脸色发黄、口气重——别怀疑自己是不是“体质差”,你可能只是脾太累了。
脾虚,不会一下子把你“打倒”,它是那种日积月累、慢火煎熬的消耗战。
但好消息是——只要你愿意“停一停、调一调”,脾,它就能自己“缓过来”。
别等到舌边齿痕深、脸色蜡黄心慌慌,才想起来“我是不是脾虚了”。
从今天开始,给脾一点温柔,它会回你一身轻松、气色红润。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诊断学》第九版
《脾虚证候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年第29期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2年)》
《现代生活方式对脾虚体质形成的影响分析》.《中医药临床杂志》2024年第40卷

别再说“我就是天生没精神”,可能是你的脾,真的需要你“心疼一下”。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