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会不会崩盘?”
白酒行业大概率不会“崩盘”,但它正经历一场深刻且痛苦的“价值回归”与“模式清算”。
所谓的“崩盘”是恐慌心理催生的伪命题,不过一场残酷的“洗牌”确实无可避免。
一、为何说“崩盘”不太可能?
1、文化根基与社交货币的不可替代性
白酒在中国并非单纯的酒精饮料,而是嵌入文化基因的“社交硬通货”。婚丧嫁娶、商务宴请、人情往来等场合,白酒的地位短期内无可取代。这种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其基本盘不会消失。
与房子不同,白酒是持续消耗品。房子买一套可能住几十年,而酒喝完就没了。只要社交活动存在,需求就会持续产生。
2、金融属性的“双刃剑”与头部品牌的“护城河”
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名酒的金融属性(保值、增值)为其价格构筑了坚实下限。即便市场价下跌,只要不击穿出厂价,其价值逻辑就依然存在。
这部分“硬通货”是市场的压舱石,它们若崩盘,意味着中国高端社交体系出现根本性动摇,这种概率极低。
一线品牌拥有强大的品牌壁垒和较高的消费者心智占有率,这保证了它们在逆境中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3、产业结构的纵深与韧性
中国白酒市场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庞大产业,从上游生产到下游渠道,牵涉数百万就业人口和巨大的地方税收。
从宏观层面看,也不允许其发生“崩盘”式的系统性风险。它更像一个缓冲垫,会以“滞销”“价格倒挂”等温和(但对个体残酷)的形式来释放风险。
二、当前痛苦的根源:不是“崩盘”,而是“泡沫出清”和“模式失灵”
货卖不动、资金链紧张、库存高企——这正是泡沫被挤破时的直接表现。其深层原因在于:
1、疫情“堰塞湖”的决堤
疫情期间宴请受限、消费不振,导致大量库存从厂家转移到了渠道(经销商)手中,形成了“虚假繁荣”。
疫情后,消费力并未如预期般反弹,这个“堰塞湖”终于不堪重负,库存如崩塌的山,压得渠道喘不过气。
2、宏观经济“紧箍咒”
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趋于理性,商务活动频次和规格下降,直接冲击了白酒,尤其是中高端白酒的消费场景。
在“勒紧裤腰带”的时候,非必需的高端消费首当其冲。
3、渠道模式的“终极考验”
传统白酒严重依赖“压货-分销”模式。在行业上行期,这套模式能快速扩大规模。但在下行期,它就成了“催命符”。
厂家为了完成业绩,继续向渠道压货,导致渠道资金被库存固化,最终“流血而亡”。
三、出路在哪里:活下去,但必须换活法
1、关于“直播破局”的看法
直播对于白酒,尤其是中高端白酒,是一个效率极低的伪命题。白酒的消费决策注重信任和体验,直播间靠低价引发的冲动消费,只会损害品牌价值和价格体系。
这本质是流量焦虑下的自我伤害行为。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盲目搞直播,而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微信、社群)深度运营客户关系。
2、关于“库存是宝”的辩证看待
只有名酒头部的核心单品,库存才可能是宝。对于绝大多数区域品牌、开发品、贴牌产品,库存就是“草”,甚至是“毒药”。它们没有增值潜力,只有贬值风险。
必须果断“割肉”清仓,回笼现金流。用这部分现金去保有能力范围内的名酒产品,或者干脆持币过冬。
3、未来的赢家模式:从“渠道商”到“服务商”
过去赚钱靠的是信息差和资金实力(囤货)。未来赚钱必须依靠服务能力和用户粘性。
深耕圈层:放弃广泛撒网,聚焦核心客户。为他们提供品鉴会、私人订制、回厂旅游等增值服务,把交易关系升级为朋友关系。
4、拥抱新零售
拥抱新零售不是指盲目直播,而是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用小程序接单,用社群维护客情,用同城配送提升体验。让买酒像点外卖一样便捷。
5、调整产品结构
在保住高端基本盘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有特色、性价比高的“口粮酒”,以适应消费降级的趋势,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最后说说结论吧:
白酒行业没有崩盘,它只是在“减肥”,减掉的是泡沫、虚胖的库存、落后的渠道模式。这个过程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无疑是痛苦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对于经销商而言,当下的核心任务不是“赚钱”,而是“活下来”。活下来的标志是:健康的现金流>优质的客户关系>合理的库存结构。
请记住:太阳照常升起,酒局依旧会开。只是当行业完成洗牌,能坐在桌上继续玩的,不再是那个只会囤货和拼价格的你,而是那个更懂用户、更懂服务、现金流更健康的新的自己。
保重身体,稳住心态,先活下来,再谈未来。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