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寻古 | 有“石”锤!2000年前的成都人这样记录美好生活→


在成都博物馆二楼

两汉魏晋南北朝展厅内

一面沿墙柜中展示着

两件高约3米、宽近3米的画像石

堪称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两件大型文物正是出土于

1975年,成都西郊金牛公社土桥镇西侧

(现西华街道涧槽社区)

清理发掘曾家包汉墓

这座东汉画像砖石墓

让现代人有幸窥见了

千年前汉代成都人的幸福生活

▲曾家包汉墓M1东、西后室后壁出土的生产、生活画像石展出现场 成都博物馆藏



四川特有?两墓并列的汉代砖石墓

曾家包汉墓是同一封冢下并列的两座砖石墓。两座南北砖石券拱墓并排埋于土冢内,都是一前室双后室的构造,分别属于两位墓主。这种做法大概是四川特有的,其他地区通常是一家一墓。两墓均由墓道、石墓门、甬道、前室、东西两后室组成“凸”字形平面。

▲曾家包汉墓东西后室及中间的隔墙 图源: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墓冢为圆形,高约8米,直径50米,占地面积约910平方米。从封土高达50米的情况来看,墓主应该是很有身份地位的。除了墓室里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之外,墓中还出土青瓷器、陶器等30余件。

▲20世纪80年代曾家包汉墓外景 图源: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1981年发表的《发掘报告》中把两座墓编号为1号(M1)和2号(M2)。画像砖全部嵌在M2。甬道东壁为日月画像,西壁为阙观画像(从《简阳石棺阙题铭》作“天门”来看,这两方画像砖是象征进入天堂的序曲

从甬道进入前室,其东壁从墓门处开始嵌20块画像砖。每块砖长48厘米,宽40厘米,厚7厘米。砖上有帷车、小车、骑吹、丸剑起舞、宴舞、宴集、六博、庭院、盐场等画面。西壁依次为凤阙、市井、帷车、宴集、七射、骈车、庭院、馈赂、盐井等画面,皆左右对称。

▲曾家包汉墓门额画像 图源: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两墓室内均有画像石。M1的墓门背面、双后室的后璧,M2的门额、门坊和石门的里外等共出土13块画像石,刻11幅画像,有朱雀、鹿、龙、武士及持镜、持书卷等男女像。后室后壁有两块大浮雕石刻。主要有狩猎、织机、耕作、酿酒、仓房等图像,构图形象完整。

▲曾家包汉墓“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图源: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小Tips:画像石和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它们是一体两名吗?真不是!画像石是地下墓室、祠堂等建筑上的建筑构石,其上的图像主要雕刻而成;画像砖则是特有陶土烧制而成的,一般采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形成图案和纹样。




2000年前的蜀人如何记录生活?

当下,拍摄vlog、plog成为了年轻人记录日常生活的潮流选择。在遥远的古代,没有相机、手机等智能设备,古人如何形象地记录生活呢?曾家包汉墓中出土的画像石给出了一种最直接的答案——刻!

在没有影像记录的古代,画像是最接近真实的图像描述。刻在石头上的画像成为了一种能长久保存下来的形式,其真实、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古时人们生产、生活等场景。

中国汉代画像艺术主要以山东,河南和四川为代表。四川画像呈现出清新、明朗、活泼、幽默的艺术风格,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和其它地区出土的基本是与战争相关的题材有较大区别。

▲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生产画像石拓片 成都博物馆藏

其中成都地区作为两汉时期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画像的最大特色是反映日常生活,充满市井气息

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留下了汉代成都“田亩连于方国”的繁盛景象:踱步觅食的双羊、手持鸠杖的老者、水田池塘、枝叶垂拂、人们踩碓舂粮……真实再现了东汉时期的成都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酿造业、织造业等行业并行发展的繁荣景象。

▲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生活画像石拓片 成都博物馆藏



一“刻”千年!画像上的成都故事



养老图


成都博物馆所藏两件画像石,图像内容生动地展现了汉代成都人劳作、生活的场景,是四川汉代画像石的杰出代表。其中,生产画像石中部的图像尤为引人注目。

图中有一座粮仓,粮仓右边一棵树下跪坐着一个手持鸠杖的老人,粮仓外有一人手里捧着一袋粮食,向老人走去。综合整个画面,是表现统治阶级给老人发粮的“养老图”

▲曾家包东汉墓出土的“养老图”拓片 成都博物馆藏

曾家包汉墓出土的“养老图”最早被定名为告贷图或乞贷图,研究者认为图像是表现地主当时放高利贷的情景,表现的是地主阶级与豪商巨贾高利盘剥的社会现象。随着出土材料的增多,这一定性被推翻了。后来的学者认为,图像中老人手持鸠杖且衣着比较体面,不像是处于服从和被压迫的地位,与穷苦人民借贷粮食钱财的形象不符合,真正表现的应该是汉代养老制度。

▲曾家包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养老图”中的手持鸠杖的老人 成都博物馆藏


汉代推举崇尚孝廉之风,家庭养老的同时,政府积极推行社会养老,对老人进行物质补助。养老图是汉代养老政策在图像中的表现,是除了历史文献、汉简、鸠杖之外,证明汉代养老政策真实存在的又一证据。


小Tips:鸠杖


据郑玄注《周礼》载,鸠杖是王赐老者之杖。汉代有明确赐老者以鸠杖的规定。《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意思是说,秋天的第二个月,朝廷要派人入户调查,对古稀老人授予玉杖,并给老人送饭。对耄耋之年的老人,朝廷还要赠送礼物,在九尺玉杖的顶端加一个鸠鸟的装饰。汉代对于鸠杖授予有着严格的规定,唯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才可能有机会享此殊荣

▲木鸠(鸠杖顶部之饰)图源:《考古》






市井图


古往今来,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标志性建筑,汉代成都的地标就刻画在“市井”画像砖上:画面中央是一座高高的市楼,楼上悬有一大鼓。东西、南北各有一条道路,道路上人们熙熙攘攘,有正在行走的,也有推着独轮车的,还有相互交谈的。

道路的两旁是排列整齐的列肆(商铺),列肆为三、四排不等的长廊式建筑,里面的商贩和顾客正在忙着交易。砖的四周有围墙和大门,西南靠墙处还有两间堆积货物的房舍。

▲曾家包东汉墓出土市井画像砖拓片 成都博物馆藏

“市井图”中的街道宽敞干净,房舍鳞次栉比,行人友好礼让,扬雄《蜀都赋》中描绘汉代成都“两江珥其市”的繁华可见一斑。



歌舞宴乐画像砖



左思在《蜀都赋》中浓墨重彩地记载了成都豪富们的生活,说汉代的成都人非常热情好客,经常会选择“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席间除了有美酒佳肴,还有抚琴鼓瑟、歌舞伴奏,热闹至极。

曾家包东汉墓出土的“歌舞宴乐画像砖”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都赋》中的宴饮场景:舞者翩沓、乐者鼓瑟、歌者引亢,这酌酒鼓瑟、举袖曼舞的欢快劲儿,即使经过千年时光,也依然能感染到每个观赏者。

▲歌舞宴乐画像砖拓片 成都博物馆藏


田野里的稻田香

市井中的烟火气

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

刻画了丰富鲜活的内容

呈现出一部“汉代成都大百科全书”

一块块成都“画像”
记录了“巴适得很”背后

成都人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美好品格

拼凑出一幅“天府之国”的生活画卷
幼有所养,老有所依

男耕女织,安居乐业

正是汉代成都人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

[2]张同标《成都曾家包汉墓画像艺术探微》.

[3]冯晖 饶珈慧《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4]蒋宛羚《汉代画像中养老图的判定与图像功能探析》 .


END

本文来自“方志金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撰稿:momo

编辑向思燚

校对:高赛琦 龙昱丹

审核:何雯雯 祝子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7

标签:历史   金牛   成都   美好生活   年前   画像   汉代   汉墓   博物   市井   拓片   图像   东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