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啊,曾经挤都挤不进去的古镇。
现在走半天见不到几个游客,商铺全贴满转让。
50 亿真金白银砸进去,转眼就打了水漂。
这场古镇文旅狂欢的落幕,真的又荒唐又可惜!

桃花源古镇一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庄、乌镇火出圈了。
青石板路咯吱响,小桥流水绕着明清老宅,原住民在河边洗菜做饭,别提多有味道。
那时候去古镇,是真能逃离城市喧嚣。

吃碗本地馄饨,听老人讲老故事,买点手工小物件,回家能念叨好几天。
周庄一年靠旅游赚 1.1 亿元的消息传开,各地彻底坐不住了。
“人家能赚,我们凭啥不能?”

2016 年住建部鼓励培育特色小镇,这股风直接刮成龙卷风。
不管有没有历史底蕴、文化根基,各地都疯狂建古镇。
湖南常德砸 50 亿建桃花源古镇,号称 “现实版世外桃源”;张家界投 25 亿搞大庸古城,称 “张家界文旅新标杆”;济南斥 40 亿建宋风古城,还被列为省级 “明星项目”。

据住建部数据,当时全国已开发或在建的古城镇有 2800 多座,平均每个县至少两座。
那时候建古镇像竞赛,你投 20 亿,我就投 30 亿,谁都想分杯羹。
开街初期是真热闹!

桃花源古镇 2017 年国庆日客流超 2 万;大庸古城试营业时,游客从入口排到街口;不少小古镇靠 “网红打卡地” 噱头,也能吸引年轻人来拍照,人声鼎沸。
商家挤破头租门面,转让费炒到几十万;投资者连夜抢商铺,觉得占个位置就能赚钱;地方政府也乐开花,觉得这是带动经济的 “香饽饽”,没人怀疑红利能持续多久。
可谁能想到,这热闹劲儿没持续多久,就凉得透透的。

现在去古镇,是不是总觉得在哪儿见过?
不少人都有这感觉:去了三个省的古镇,像没挪过窝。
清一色青砖黛瓦、红灯笼挂满枝头,脚下是同款石板路,商铺装修也没差别。

左边 “网红臭豆腐”,右边 “秘制大鱿鱼”,前面 “竹筒奶茶”,转角还有 “义乌同款手串”“10 元 3 把油纸伞”,再立块 “我在 XX 很想你” 的牌子,齐活了!
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说,差不多九成的人觉得,现在的古镇长得跟双胞胎似的,分不清楚。
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就是典型,跟风《白鹿原》IP 建起来,除了仿古建筑没特色,卖的东西在西安回民街全能买到,开业 4 年就拆了。

成都龙潭水乡更离谱,现在商家比游客多,村民看着空街道,干脆在空地上开荒种菜,“水乡” 变 “菜园子”。
这些古镇根本不挖本地文化,全是瞎蹭热度。
大唐司马城打着刘禹锡名号,里面连个诗词展馆都没有,全是卖衣服、饰品的商铺;
桃花源古镇蹭陶渊明 IP,宣传 “采菊东篱下”,进去却全是别墅和商品房,连棵真桃花都没几棵。

没有灵魂的仿古建筑,逛一次就够了,谁还会费钱费力再来第二次?
游客去古镇,图的不就是那点人间烟火气嘛!
可现在的古镇,原住民全被迁走,换成清一色商铺和网红打卡点。

灯光秀吵闹,民俗表演敷衍,“非遗展示” 就摆几个旧物件,没讲解;所谓 “特色小吃”,家门口夜市都有,还比古镇便宜一半。
最让人反感的是 “价格刺客”!
周庄两份冰粉卖 179 元,桃花源古镇 180 元门票里,桃花都是假塑料花;280 元的油纸伞,义乌进货价才 10 块;600 元的手串,成本不过三四十。

有游客吐槽:“花几百块门票,逛了个高价夜市,这钱花得太冤了!”
还有古镇搞强制消费,不买东西就给脸色,这种只想着圈钱的操作,谁还愿意来?
张家界大庸古城现在连门票都不敢收了,可还是没人去。
游客心里跟明镜似的,没诚意的商业化套路,再便宜也不值得买单。

50 亿打水漂的不只是桃花源古镇。
大庸古城 25 亿投资亏损超 5 亿,进入破产重整;重庆淮远古镇闲置 5 年,开发商破产跑路;益阳江南古城 3500 亩规划,只建了 300 亩,剩下的全是荒地。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上百个古镇处于闲置或半倒闭状态,浪费资金超百亿。
这些沉没成本背后,是无数人的辛酸。
桃花源古镇有村民贷款 40 多万买商铺创业,没生意只能贴 “旺铺转让”,连贷款都还不上;返乡青年租门面装修花十几万,开业没几个月就撑不下去,含泪离场。

对地方来说,这些项目还留下巨额债务。
有些地方靠财政担保融资建古镇,项目倒了,债务要当地老百姓承担。
原本能建学校、修医院、改善民生的钱,全浪费在没人问津的空城里,想想都可惜。
这些古镇倒闭不是偶然。
急功近利的跟风建设,只重地产的错误逻辑,毫无特色的同质化套路,终究逃不过市场检验。
古镇能火,靠的是文化底蕴和独特体验,不是推土机推出来的仿古建筑。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