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盐场,曾经十大盐都,现在却是拍鬼片的好地方,你说可惜不

如果看到这个破破烂烂的“半边街”,房子残破没有几个人,拍“鬼片”倒是合适。

但要是知道这里曾经是全国十大盐都之一,你相信吗?

这就是巫溪县的宁厂古镇,一个货真价实的古镇,没有人为的打造,但也没有几个人住,连一个小卖部都没有。

我们从令牌石下来不久就到了宁厂镇,这里有一个AAAA级的旅游景区灵巫洞,虽然这个时间没有几个游人,但是看着游览设施还比较齐全。

从路边的停车场看去,甚至能看到我们刚才上去的的“令牌石”。

一河碧水,景区工作人员划着船往来。前面路牌显示,我们马上就到宁厂古镇。

宁厂古镇是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制盐历史悠久,上溯到虞夏,距今5000余年。

它是唐代全国十大盐监之一,宋朝置大宁监,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这里的食盐更是行销全国,是全国十大盐都之一。

过桥的时候,看到路边栈道,这就是著名的输卤栈道,是目前国内迄今发现的最长的输卤栈道。

清朝人记载,这里“赖盐以生者,大约不下十余万人”。

在大宁河西侧岩壁上,还有栈道的很多许多方形石孔,由巫山县龙门峡溯河而上,延伸到巫溪县宁厂镇的后溪河,全长两百多里。

从东汉初凿建栈道,耗时50多年才完成,距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其规模之浩大施工之艰难使用之长久,堪称世界奇迹。

如果加上往外延伸上千公里的古盐道,真是堪称世界之最了。

我们从镇坪过来沿着国道走,其实一直都是走这条古盐道。我们是开车,一路游逛半天时间就到了。

以前走在这条路上的都是人力背挑的“盐背子”,从大宁厂到镇坪县背盐,往返需要四五十天。据说背夫们发明了一种叫“盐背子饭”的专用食品作为干粮。

一斤盐从山民那里换取三斤木耳或三斗包谷,还可以换取皮革和贵重药材,算是贵重商品了。

古镇现在主要遗迹有龙君庙、秦家老宅、方家大院、向家老屋、方家老宅、盐厂三车间、过街楼。

我们第一个到的是盐厂遗址,不巧的我们来晚了大门紧锁,只从外面看里面的烟囱高耸,盐场用的是“平锅制盐”的方法,这也是1996年国家明文禁止的传统制盐法。

据史料记载,到清乾隆37年,宁厂全镇已有336眼灶,均燃熬盐,有“万灶盐烟”之美誉,1949年前后盐厂还有99眼灶。古盐场遗址有68眼灶址,保存完整的15眼,制盐厂房近3万平方米。

过大宁河吊桥的时候,两个桥墩的上方有一组雕像,一头是猎人和他的狗,另一头就是那只梅花鹿了。

这就是“逐鹿得泉”的故事,说是一个猎人带了他的一条狗追一只梅花鹿,追了几天几夜,走走停停,来到宝源山下。猎人实在饥渴难忍,忽然听到有潺潺的流水声,一看是一注泉水,捧起一喝,竟是盐水。抬头再看鹿时,已不见鹿的踪影,猎人方知是神鹿指引他来寻这口盐泉。

过了吊桥右行,都是稠密的房屋,有些房屋还完整,有些房屋却已经破败,一路几乎没有几个游人。

古镇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岩,人称做“半边街”。不少临河而建的一些房子下面斜立木桩,柱上支撑木楼,称之为“吊脚楼“。

这个盐工俱乐部还是经过修缮的,看来有关部门还是有些想法,但是经过修缮的房子太少,无人居住的房子更多。

其实这样曾经住人的房子更好,有些像是原来厂房的建筑,早就剩下残垣断墙了,真是适合拍拍鬼片。

很难想象这里的盐泉直接推动了上古时期蜀文化的形成,也有专家说这里的盐资源也是秦国南下灭蜀的重要动因。

从古到今盐业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

明朝时,朝廷任命二品大员直管大宁盐厂,明清时,大宁盐厂跻身中国十大盐都之一,所产之盐成为皇家贡品。

“万灶盐烟”的盐都败落成这个样子,真是令人唏嘘。

萧瑟的长街,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昔日的“七里半边街”可是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繁华。

看老工人回忆,厂里一个车间就有180口大锅,每口锅边配备4个工人,忙时还要三班倒。发工资那天,镇上的饭铺、酒馆人声鼎沸,座上人常满,杯中酒不空。

那个时候盐厂的职工是牛气的,附近山乡的漂亮姑娘都想嫁给盐厂人。

很巧的是,街上听到电视声音后,循声看到了这位老人。八十多岁的他曾经就是盐场的工人,他是经历过那个繁荣的岁月的,当然,也经历过衰落的岁月。

1996年,国家明令禁止传统的“平锅制盐”继续生产,大宁盐厂停产、解散。几千年来都围绕着“大宁盐场”而存在和繁荣的宁厂古镇,迅速衰败。

现在,在镇上生活的都是这样的老人了。

上千年的盐场历史中断,最盛的时候宁厂镇的盐产量占四川产盐的百分之二十。

我们从这头走到另一头,看到居住民不超过3个,遇到的游客不超过10个,游客虽然不多,但真是比居住民多。

这样的古镇真是没有一点儿人为的打造,原汁原味,别说商业因素,就是像一般的街区设施都几乎没有。

要是把这里用心打造一个古镇,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前途怎样?

估计打水漂的可能性很大。虽然这里距离巫溪县城并不是很远,而且周边的旅游景点也很多,是可以连成片的。

有些地方还是留下一些荒野吧,让人感受一下原始的氛围。

不过,这里拍照片确实很出片儿,特别是拍人像,有兴趣的过来试试。

几百米后到了盐泉索桥,过桥后是水文站,旁边就是龙君庙遗址,这里就有大名的盐泉。

房子里的盐泉依然喷涌而出。我捧一把尝尝,一股咸涩的味道,确实是卤水。走上楼梯上去看看,这卤水从山壁一侧的深洞引出来。

卤水就从一个残损的龙头流出。当地的人说:在龙头没有破坏的口口以前,这个龙头的龙嘴的两边,一边流的是咸水,一边流的是淡水。

这个龙池是宋代地方官建的,用以蓄集和分配卤水。

池前横置一木板,上开30眼,各盐灶按眼取卤,以保证公平。这种由官方主持卤水分配的方式一直延续到清代,并于雍正年间将木板改为铁板。

直到现在,山上的卤水还在不断流入“龙池”,并由铁板上的圆孔中潺潺流出,可惜盐厂已经停产,卤水只能被铁板阻隔一下之后,再流入大宁河而已。

现在这卤水,却只能白白流经大宁河。

千年的盐泉,千年的古镇,现在都被遗弃了。

任何事情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或许以后盐场古镇还会以新的身份出现。在一片暮色中,我们离开古镇,前往巫溪县城。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标签:旅游   盐场   可惜   千年   地方   大宁   古镇   盐泉   卤水   宁河   栈道   方家   巫溪   巫溪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