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一天,一艘艘满载俄罗斯原油的油轮悄然驶向中国港口。与此同时,印度洋上却停着几艘不敢靠岸的油轮,来自同一个国家、装着同一种石油,却因为一个人——特朗普,命运截然不同。这个场景,像极了一场静默的博弈。
中国炼油厂悄悄抢购了15批俄罗斯石油,总量约千万桶,而印度却在特朗普的一纸行政令下,选择了按下暂停键。
这一冷一热之间,不禁让人好奇:印度为什么突然“服软”?又为何中国能在重压之下从容不迫,反而趁势拿下“折扣油”?难道是印度真扛不住美国的施压?还是,中国真的掌握了让美国忌惮的底牌?
印度的“退缩”并非空穴来风。就在7月底,特朗普宣布将对印度加征25%至50%的“二级关税”,理由是印度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间接支援了莫斯科。虽然印度政府嘴上强硬,但动作却十分诚实。几家国有炼油厂接到通知,暂停从俄罗斯订货,转而寻找其他供应商。
这看似是经济决策,背后却藏着一场政治权衡。印度虽然石油需求巨大,却也知道,一旦跟美国杠上,可能会得不偿失。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的炼油厂却在加快下单。15批俄罗斯原油订单迅速敲定,预计将在10月和11月集中到港。每批70万桶起步,总量突破千万桶。这不仅填补了印度留下的市场空缺,也让俄罗斯的出口链条没有中断。
中国的出手毫不拖泥带水,直接把压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惠。俄罗斯这边当然是乐见其成。石油这种商品一旦开采出来就不能轻易搁置,找不到买家就只能降价处理。印度一停,中国一接,俄罗斯便顺利完成了“订单转移”,而且不用重新谈判运输路径和付款方式。
根据交易所透露的消息,中国采购的大部分是乌拉尔原油,不但价格更优惠,而且付款方式灵活,有超过六成的交易用本币结算,有效避开了美元体系下的金融制裁风险。
特朗普的算盘其实不难理解。他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石油买家,对俄罗斯的帮助力度也最大,但他没有对中国下狠手,反而把“手术刀”先落在了印度身上。
原因之一,是他清楚中国不是那么容易“敲打”的对象。印度在技术、能源、工业等关键领域对美国依赖较深。比如印度的战斗机、航母、雷达、发动机等,几乎都要从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采购。尤其在芯片、新能源等领域,印度还需要大量美国投资与技术转让。
一旦美国“挥起刀来”,印度的工业链条就可能会断裂一半。所以说,特朗普开出的关税制裁清单,虽是“经济制裁”,实则是“软刀子”。
中国与印度的差距,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方早在俄乌冲突初期就开始推动本币结算机制,自主掌控金融风险。再加上中国的产业链完整、炼油能力强,原油一到港就能迅速转化为工业产出,不需要经过第三国再加工。
这让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有了真正的“话语权”。反观印度,虽然是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经济增速也不慢,但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并不多。
“光辉”战机几十年没能独立研发,“阿琼”坦克被批是“万国拼装”,连维克兰特号航母也得靠法国、以色列、俄罗斯、美国的技术拼起来。
说到底,“底子”不硬,就别指望在博弈中硬气。中国的采购行为虽然被西方媒体解读为“支援俄罗斯”,但中国始终坚持一点:商业行为不应政治化。能源安全是每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选择价格合适、供应稳定的石油买家,完全是市场行为。
哪怕是每桶便宜1美元,累计起来的节省都极其可观。还有一个关键点容易被忽视——中方采购的多是ESPO原油,质量比印度采购的乌拉尔原油更高。这意味着,中国本身就更倾向于优质资源,这次只是顺势而为。
而印度炼油厂一方面被美国威胁,一方面又嫌俄油折扣缩水,进退两难,左右为难。俄罗斯自然也看得清楚。莫迪政府表面嘴硬,背后却悄悄暂停采购;中国则是说到做到,不只维持原有采购,还额外下单千万桶。
这让克里姆林宫明白,“谁才是关键时刻的朋友”。西方国家嘴上说要禁运俄罗斯能源,实际上却绕道印度进口俄油再加工。印度把俄油买来提炼后转手卖给欧洲,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当然看得不爽,于是开始抨击印度“钻空子”“牟取暴利”。
但问题是,买单的是欧洲,印度只是“中间商”,这场游戏本来就是西方默许的。特朗普近来虽然与普京通话频繁,但对印度的制裁却一点没有松口。这背后有更大的盘算。
他想通过制裁印度,逼迫其在贸易协定上让步,比如开放农业市场、削减对美出口壁垒。俄油不过是一个借口,本质是经济博弈的筹码。
面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印度政府也不是没有尝试应对。比如通过调整进口结构、寻找其他油源、加快谈判节奏。但说到底,这些动作只能缓解表面压力,根本改变不了对美国的依赖现状。
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制裁俄罗斯”,也没有被特朗普真正“下狠手”。原因在于,中美之间的博弈早已不是单纯的制裁能解决的。
中国手中握有稀土、制造业、债券等多张牌,一旦遭遇极限施压,也有反制的空间和手段。特朗普深知,一旦中美关系失控,美方将面临更大的通胀和供应链震荡。与其对中国“硬刚”,不如对印度“动刀”,来得更轻松。
这就是现实——有些国家可以“敲打”,有些国家只能“谈判”。从目前来看,中国并没有要“接替印度”成为俄罗斯最大买家的意思。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政策依然在执行,沙特、伊朗、安哥拉等国家的原油份额仍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这次的“加购”,更像是一次短期的市场机会,而非长期转向。中国炼油厂对价格极为敏感,俄罗斯提供的折扣幅度一旦缩小,采购量也会随之回落。所以说,这次千万桶俄油的交易,是市场“捡漏”的体现,而不是“长期托底”的承诺。
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理性与成熟。而印度这边,虽然嘴上说要“维护主权”,但在面对美国制裁时却不得不低头,甚至通过降低采购量来“表诚意”。几家国有炼油厂已经开始缩减俄油订单,准备从其他国家寻求供应。
能不能找到替代者不说,采购成本可能就要上升一截。最终,俄罗斯也做出了回应。为了保住印度这个客户,10月交付的乌拉尔原油折扣将从1.5美元扩大到2.7美元。这也说明,在美印博弈之下,俄罗斯只能通过“打折”来保住市场。
所以说,印度的“服软”其实是被特朗普“逼出来”的,而中国的“加购”则是用智慧把握住了全球市场的脉搏,这场三方博弈中,谁输谁赢,其实已然明了。
中国这次购买千万桶俄油,不是为了“接盘”,而是精准出手、稳中有进。世界能源市场风云变幻,但中国始终把握主动权,用理性与实力说话。特朗普能威胁印度,却很难撼动真正强大的中国。
信息来源:
美财长:印度就是奸商,中国可不是
2025-08-20 22:16·扬子晚报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