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成年人睡不好!睡眠出现3个变化,暗示你在悄悄变老,别忽视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凌晨3点突然睁眼,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明明躺了快半小时,脑子里还跟放电影似的停不下来;白天没精神,一到傍晚就困得睁不开眼……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睡眠困扰?《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睡眠困扰率已经达到48.5%,差不多一半人都在和“睡不好”较劲。

而在医生眼里,睡眠里其实藏着“衰老信号”——当睡眠出现3个明显特征时,可能意味着你的身体正在悄悄“变老”。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再教你怎么科学调理。

睡眠出现这3个特征,可能是“变老”的信号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人类睡眠科学中心主任马特·沃克,在接受采访时曾明确说过:“衰老对睡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很多人可能早有体会。

1. 深睡眠“缩水”:30岁后就开始,70岁可能剩不到20%

深睡眠被称为“黄金睡眠”,就像身体的“修复工”——白天累了一天,全靠深睡眠修复细胞、解除疲劳,尤其是对大脑和心脏的修复作用最关键。

但这个“黄金时段”从30岁前后就开始慢慢减少了:

• 40多岁时,深睡眠可能已经少了60%~70%,比如年轻时能睡2小时深睡眠,现在可能只剩40分钟;

• 到了70岁,深睡眠的损失甚至能达到80%~90%,有时候一整晚都没多少深睡眠,早上起来自然觉得没精神。

2. 睡得越来越“碎”:夜醒5~7次,醒来半天睡不着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年纪越大,越容易“睡不踏实”?明明躺下时挺快睡着,夜里却总醒,醒了还很难快速再入睡。

有研究数据显示,年轻人夜里一般只醒1~2次,而且翻个身就能接着睡;但老年人夜醒次数会翻倍,最多能到5~7次。

除了大家常说的“夜尿多”,还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一是高血压、关节炎等基础病会让人不舒服醒;二是有些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影响睡眠,比如部分降压药、感冒药。

3. 睡眠节律“提前”:傍晚困、凌晨醒,越补觉越乱

很多人年纪大了会有个习惯:傍晚6~7点就困得睁不开眼,忍不住打个盹;结果到了晚上10点该睡觉的时候,反而不困了,就算睡着了,凌晨4~5点也会自然醒。

这其实是生物钟“提前”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分泌褪黑素的时间会越来越早,峰值也来得快,导致“困意”提前到来。

但这种“提前困”特别坑:傍晚打盹会把一天积累的“睡眠压力”泄掉(比如身体里让人犯困的“腺苷”物质被消耗了),等真正该睡觉的时候,反而没了“困劲”,形成“傍晚困→夜里醒→白天累”的恶性循环。

睡不好反过来“加速衰老”,别不当回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衰老会影响睡眠,而“睡不好”又会反过来让身体老得更快,形成恶性循环。

• 睡眠不足会让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就像细胞“拒绝接收”胰岛素,长期下来会增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风险,进而诱发房颤、心脏代谢综合征;

• 夜里频繁醒会让交感神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心脏就像一直在“战备”,时间长了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甚至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 碎片化睡眠还会反复打断大脑的修复过程,比如大脑清理“垃圾”(代谢废物)的工作被打断,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等认知损伤。

3个小问题,快速自查睡眠是否“老化”

怎么知道自己的睡眠有没有“老化”迹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郭兮恒,给过一个简单的“自查三步法”,普通人在家就能测:

① 看入睡时机

一般来说,成年人最好在晚上10点~11点之间睡觉,太早或太晚都可能有问题。另外,如果你在安静放松的状态下,躺下超过30分钟还没睡着,就可能存在失眠倾向。

② 看睡眠时长

虽然说成年人平均需要7~8小时睡眠,但不用死卡时间——比如有人睡6小时就精神饱满,有人睡8小时还累,关键看“入睡时间+醒来感受”:如果每天固定时间睡、固定时间醒,醒来不觉得累,就没问题。

③ 看醒来感受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睡醒后还是觉得疲倦、乏力,甚至白天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就算睡够了时长,也说明睡眠质量出了问题,可能是“睡眠老化”的信号。

发现睡眠“老化”?做好这6件事,帮你调回来

其实,就算睡眠出现了“老化”迹象,也不用慌——每一晚睡眠都是身体修复的机会,做好这6件事,就能慢慢调整过来。

1. 饮食:清淡为主,睡前别碰“兴奋物”

晚餐要清淡、易消化,吃到七八分饱就行,别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睡前3小时别碰浓茶、咖啡、酒精,这些会刺激神经,让入睡更难。

如果是心脾两虚(平时容易气短、多梦、头晕、没胃口),可以咨询医生后,适量吃点芝麻、大枣、桂圆;如果是心胆气虚(容易紧张、失眠、梦里惊跳),可以试试小米、莲子,这些食材温和,有助安神。

2. 运动:选对强度,别睡前动

有氧运动能提升睡眠质量,但关键在“选对方式”:

• 每周4次,每次1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

• 或者每周2次,每次20分钟高强度运动(比如慢跑);

• 老年人可以选太极拳、八段锦,温和不伤身体。

注意别在睡前2小时内运动,否则身体太兴奋,反而睡不着。

3. 睡前:少碰电子设备,多做“放松事”

睡前1小时别刷手机、看恐怖电影,这些会刺激眼睛和大脑;可以泡个热水澡(水温38~40℃),或者用40℃左右的水泡脚15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身体放松。

也可以听点节奏舒缓的轻音乐,比如白噪音、古典乐,慢慢让大脑平静下来。

4. 晒太阳:下午晒10分钟,调整生物钟

如果总在傍晚困、凌晨醒,可以试试“晒太阳调节法”:下午3~4点(避开暴晒时段),到户外晒10~15分钟太阳(做好防晒,比如戴帽子)。

充足的午后阳光能延后褪黑素的释放时间,把“困意”往后推,慢慢调整生物钟,让晚上能睡得更久。

5. 卧室环境:凉一点、暗一点、静一点

身体进入睡眠时,需要稍微降低核心温度,所以卧室温度保持在20~24℃最合适,比白天低2~3℃,更容易入睡。

另外,要减少光源和声源干扰:换遮光性好的窗帘,或者戴眼罩;如果环境吵,可用耳塞;别把电视、电脑放进卧室,让卧室只用来睡觉。

6. 情绪:睡前别“钻牛角尖”,严重就找医生

情绪是睡眠的“天敌”——睡前想太多工作、焦虑家里的事,或者太兴奋、太难过,都会让入睡变难。

如果躺下后脑子停不下来,可以试试“深呼吸法”:慢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2秒,再慢慢呼气6秒,重复几次,能帮情绪平复。

如果睡眠问题持续超过1个月,一定要找正规医院的睡眠科医生,别自己买安眠药吃,以免产生依赖。

其实,睡眠“老化”不是“不可逆”的,也不是“老了就该睡不好”。很多时候,只要调整好生活习惯,就能慢慢找回好睡眠。

毕竟,好睡眠才是身体的“充电宝”——睡好了,白天才有精神,身体也能更健康。从今天开始,试试上面的办法,慢慢调理,相信你能拥有安稳的睡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养生   暗示   睡眠   不好   身体   时间   傍晚   白天   小时   大脑   衰老   生物钟   卧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