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第15届亚洲大洋洲气象卫星用户会暨2025年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上,风云三号H星(简称“H星”)首套图正式对外发布。目前,H星上搭载的9台遥感仪器中已有6台开机运行,并开展在轨测试。

风云三号H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首幅全球图像
H星首套图依托其部分已开机载荷的观测数据获取。在实现温、湿、云等多要素大气遥感探测的基础上,H星将可同时获取全球温室气体、极光等遥感信息。
在全球观测方面,H星延续了百米级光学成像能力,其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可实现每日多光谱全球无缝隙观测。微波温度计和微波湿度计等微波仪器可开展多谱段全球观测,从而获取地球系统多圈层主要参数变量,支撑数值天气预报等核心气象业务。
针对台风监测这一典型应用场景,H星利用微波温度计和微波湿度计两个先进的大气垂直探测仪器协同观测,对全球三维大气进行“CT扫描”,成功获取台风“麦德姆”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垂直信息,生成台风三维垂直剖面。

风云三号H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的南极真彩色图像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还具备极地高频次观测特点。H星每天有14条轨道经过南北两极,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获取的南极真彩色图像清晰展示极区冰雪地表和云覆盖细节,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则实现对极地海冰和积雪的定量探测。微波温度计和微波湿度计成功捕捉到北极极涡及今年10月影响我国的首场大规模寒潮过程。

10月12日风云三号H星微波温度计和微波湿度计对北极极涡的观测
在空间天气监测方面,H星搭载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电离层光度计和广角极光成像仪三台空间天气载荷。H星掩星数据可重构全球三维电子密度场,清晰呈现300至400公里高度的电子密度峰值区与赤道异常双峰结构。电离层光度计可监测到磁暴期间氧氮浓度比的显著变化,为空间天气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此次发布的首套图中,还针对亚洲及大洋洲区域制作了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晴空合成图像,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美洲海域的海洋水色美景图。

风云三号H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晴空合成亚洲图像(2025年10月9日至21日)
据悉,9月27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风云三号H星。H星预计将于2026年7月进入业务试运行阶段,提供全球数据服务。
来源/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欣婷
审核/李淑姮
监制/黄希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