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1953年的德黑兰,街头乱成一锅粥,枪声、汽油味、坦克轰鸣混杂在空气里。几十年后,人们依旧在追问:谁点燃了那场火?CIA和MI6的身影像舞台幕后黑手,被伊朗写进了记忆账本。沙阿坐上王座,摩萨台被拖下台,这一幕像老电影一样反复播放。七十多年过去,伊朗仍旧在外交场合不断提起这段往事。
1953年夏天,德黑兰街头涌出成群结队的示威人潮。摩托车发动机声与手枪射击混成背景乐。伊朗总理摩萨台刚刚推动石油国有化,触碰了英国老牌石油公司BP的命脉。石油出口被封锁,英美的怒火在暗处积聚。就在这时,美国CIA和英国军情六处联手,策划了代号“阿贾克斯”的行动。坦克开上大街,军官们被贿赂,报纸上铺天盖地刊登反摩萨台的文章,一切看似自发,其实暗线早就布好。
政变前夕,CIA在德黑兰小巷里分发现金,给军官和议员塞钱,还请“群众演员”上街游行。这个桥段在CIA解密档案里白纸黑字写着:“必要时调动人群制造混乱。”于是,市中心的喧嚣成了舞台剧,外表是民意沸腾,背后却是精心导演。那几天里,沙阿先是慌张逃往巴格达,后来又在美国情报人员的支持下返回德黑兰。街头传来一声声“国王万岁”,实际上是CIA的剧本在台上落幕。
伊朗百姓很快发现剧情转折。摩萨台被捕,送上军事法庭,沙阿重新坐上宝座。街头传单写着“国家稳定”,而咖啡馆里的耳语却是“美国和英国推倒了我们自己的总理”。这一幕成了伊朗历史的伤疤。BBC在2013年的报道中提到,当年的英国档案清晰记录了宣传策略和贿赂名单。CIA的解密文件同样确认:“行动在CIA指挥下进行。”政变不再是传说,而是被证实的操作。
伊朗官方从未忘记这一段。新华社在政变69周年的报道里援引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的话:“伊朗人民不会忘记美国的黑暗记录。”对伊朗而言,这不是历史冷资料,而是现实政治的佐证。街头的坦克轰鸣声早已停息,但美国背叛的印象,被一代代人当作警醒。正因如此,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时,学生攻占美国大使馆时喊出的口号里,依旧夹杂着“1953”的字眼。
早在1908年,英国人在伊朗钻出了第一口油井,英伊石油公司(后来的BP)成了中东能源的霸主。伊朗看着财富流向伦敦,国内经济依旧捉襟见肘。到1951年,摩萨台上台后,推动石油国有化,一夜之间成为民族英雄。议会通过法案,宣布石油归国家所有。英国气得直跺脚,立刻组织封锁,还拉上美国一起搞外交围堵。摩萨台看似强硬,却陷入资金枯竭。
政变后的伊朗急速转向。1955年,伊朗加入巴格达条约,正式站在美国一边,成了冷战棋盘上的盟友。沙阿靠美式武器撑腰,德黑兰的街头能看到美军顾问的影子。表面繁荣背后,是伊朗国内社会矛盾的累积。人们记得摩萨台曾经的国有化梦想,也清楚自己国家的独立被交易掉。冷战的逻辑让伊朗成为美国的前哨,而伊朗百姓心里那根刺,却越来越深。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垮台。霍梅尼带着宗教口号回到德黑兰,群众在街头焚烧沙阿的肖像。宣传画里反复出现的,是1953年的场景:美国人扶持沙阿,压制民族独立。学生们冲进美国大使馆时,把1953写在墙上,指控“美国背叛伊朗”。人质事件持续444天,彻底撕裂了美伊关系。
进入两伊战争时期,伊朗再次借用1953年的记忆来说明外部威胁。伊朗媒体反复强调,“从政变到战争,外部干涉让伊朗一直处于危险。”新华社在回顾两伊战争时提到,伊朗把1953年的政变与80年代的战争放在同一脉络,塑造了一种“长期受害者”的叙事。这种记忆影响至今。
石油利益、冷战格局、政变创伤,这三股力量交织成伊朗的现代史背景。街头的枪声已成档案馆的回声,但每当伊朗与美国关系紧张,政变的往事就会被重新提起。对外,它是谈判桌上的筹码;对内,它是凝聚舆论的标志。正是这种复杂的历史,让“伊朗还敢不敢反美”这个问题,总能引起关注。
2013年,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CIA解密文件,标题直白到不能再直白:《The Battle for Iran》。里面写道:“政变由CIA指令下实施。”几十年来被视为阴谋论的说法,这下有了官方纸面承认。美国媒体纷纷报道,CNN、纽约时报都用了“终于承认”这样的表述。伊朗一边冷笑一边说:“迟来的告白不等于道歉。”政变在伊朗舆论里,被称为“美国背叛的起点”。
英国也没能置身事外。2017年,《卫报》报道英国国家档案馆新解密的文件,显示MI6深度参与了政变,不仅提供资金,还负责操纵德黑兰的媒体宣传。报纸标题、社论、广播全是按照剧本走,仿佛提前彩排过一样。文件里写到“通过影响议会与军方高层,确保沙阿复位。”这下,英国也摆脱不了干系。BBC用“终于揭露真相”来形容,但对伊朗人来说,这早已不是新闻,而是补刀。
伊朗官方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嘴边。新华社在2022年援引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卡纳尼的话:“伊朗人民不会忘记美国的黑暗记录。”在每年8月的纪念活动上,伊朗媒体会播放当年德黑兰街头的照片,提醒公众“记住1953”。这不是单纯的历史回顾,而是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伊朗把这段历史用作外交上的护盾,告诉国民:不能轻信美国。
美国政界也曾尝试缓和。2009年,奥巴马在开罗演讲中提到:“美国在伊朗的角色,曾经影响了伊朗人民对我们的看法。”这句话算是侧面承认,但没有道歉。伊朗方面回应冷淡,媒体用“没有诚意”来形容。对伊朗来说,没有正式道歉,历史就没完。美国历任政府都明白,一旦道歉,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外交连锁反应,涉及赔偿与责任,谁也不愿背锅。
国际媒体在解读上分成两派。英美媒体倾向于强调“冷战必要性”,说政变是为了防止苏联扩张,避免伊朗倒向莫斯科。半岛电视台、伊朗国家电视台则强调“殖民掠夺”,说美英只是为了石油。新华社和环球时报的报道,更侧重“伊朗人民自主选择被强行剥夺”。三个版本同时存在,观众可以挑喜欢的立场,但都绕不开那几份档案——CIA和MI6亲口承认了行动。
这种公开摊牌让历史叙事更复杂。对美国来说,承认等于盖章,但又不愿承担后果;对英国来说,承认只是象征动作;对伊朗来说,承认更像一把新武器,可以随时拿出来提醒国际社会:“看,他们自己写的。”政变已经从秘密行动变成外交舞台上的常客。
进入21世纪,美伊关系没有一天消停。2015年伊朗与六国签署核协议,算是短暂缓和。可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单方面退出协议,再次加剧对抗。伊朗议会辩论时,议员举着牌子大喊:“记住1953年的教训!”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把过去的政变直接套在今天的外交局势上。对伊朗来说,美国的信用早在七十年前就破产。
2023年,CIA在官网更新了历史档案,把1953年政变列为“重大历史行动案例”。伊朗外交部立刻抗议,说这是“对外干涉的又一次佐证”。伊朗媒体甚至用了讽刺口吻:“谢谢CIA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健忘症。”这类报道在德黑兰街头反响热烈,咖啡馆里的谈话总能绕回一句:“七十年前的事还没算清。”
2025年夏天,以色列和伊朗直接爆发冲突,美国派兵短期介入。德黑兰街头抗议声中,标语里再次写上“1953”。从学生社团到国营电视台,全都把当年政变和当前局势放在一起讲。政变早就不只是历史,而是活在当下的叙事武器。新华社报道时点明:“伊朗舆论将1953与今日局势并列,说明历史创伤未愈。”
英、法、德触发“回摆机制”,联合国对伊朗重新施加制裁。伊朗愤怒召回驻三国大使。路透社报道,伊朗外交部声明里写到:“这些国家忘了历史。”这句话背后的隐喻很清楚——制裁被看作又一次外部干涉,与1953年的政变串联成线。对德黑兰的官方话语来说,历史和现实没有边界。
街头的普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德黑兰老城区的书摊常能看到摩萨台的肖像,边上印着“民族英雄”的字样。青年学生在社交网络上转发1953年档案照片时,加上讽刺文字:“CIA导演的大片还在重播。”七十年前的政变变成了文化符号,被一代代人拿来提醒自己。
未来的问题清单还很长:英国是否还会解密更多档案?伊朗是否会在外交谈判桌上要求美国正式道歉?“回摆制裁”会不会让伊朗干脆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些悬念都像1953年的回声一样挥之不去。对伊朗来说,旧账和新仇早就搅在一起,每一次与西方的碰撞,都会让1953年的那场夏日混乱再次浮现。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